面对这个问题,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场景是,高中时期,总有一些人考试遥遥领先其他人。无数次优异的考试成绩是一次次证明,仿佛他们就是天才一般,没有他们做不会的题,令人称赞。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也举了天才的例子。
天才少年莫扎特在年幼时就具备了完美音高的能力,他听到某种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时,不论是哪种调子,马上便能准确地辨别出来。莫扎特甚至能在某个房间里听得出另一间房间里的人弹奏的调子,而且,他不但能分辨小提琴和古钢琴演奏出来的调子,还能分辨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这种能力异常罕见,大约每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棒的例子,证明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往往只有少数一些幸运的人才会天生拥有,其他大多数人并不具备。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从小就学习音乐,是具有完美音高的关键要素;而在长大的过程中说声调语言,增大了具有完美音高的可能性。而莫扎特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音乐学习的氛围中。
2014年,东京的一音会(Ichionkai Music School)开展了一项实验。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然后,一旦某个孩子学会了辨别和弦,榊原彩子便会对他进行测试,以观察他能否正确说出单首和弦的音高。完成了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钢琴上弹奏的单曲的音高。
每万人中只有1人具有完美音高,但参加了榊原彩子研究的那些孩子,却个个都拥有。这说明完美音高,并非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人都可成为莫扎特。这也是书中谈到的刻意练习。
正常情况下,我们是这样学习新的技能。首先,我们会去了解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从书籍、老师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接着,我们会开始练习,使我们的这项技能达到刻意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项技能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与不需要思考的“肌肉记忆”类似。
但研究表明,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这里的“刻意地去提高”是指什么呢?指的是有目的的练习,有如下四个特点:
- 具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 有目的的练习时专注的;
-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回到“天才存在吗?”这个问题,如果天才是指某项技能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水平,这样的天才是存在的。不过,这样的天才并不像一般印象中那样遥不可及,这是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练习”去实现。而这如何进行,需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摸索、去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