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读书里翻找运营相关的书,看来看去,大多都是在讲故事,讲大道理,很少有讲实际应用的。
可能实际应用的东西永远都在接受不确定性的挑战,所以也没法讲出来,讲出来容易打脸,这样就不太好卖书了。
随便翻到一本《阿里运营实战笔记》,开头的序言里作者通篇都在叙说自己多么牛多么牛,算是中了冯唐的枪了。(冯唐在《冯唐成事心法》音频中提到判断真的猛人的标准,指出,真的猛人一定是只说自己多少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做事,而不是强调自己多么牛多么牛。)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0dce770b36dc6335.png)
我倒没纠结是不是真的猛人这东西,毕竟现实里总说自己多么牛多么牛的人的确太多了,人家又确实“牛”,只是跟自己没关系,不关心罢了。
老规矩,我看书总得看看目录,顺着目录,先挑自己感兴趣的标题点进去翻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8ba0b1d68a9b25b6.png)
如图,我翻看了有关内容运营这一部分的内容。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这一部分讲了他自称是自创的对内容运营这事的一套认知理论。
首先,作者给出了一个定义:
内容运营,是指运营人围绕产品生产内容,借用社会化手段和渠道,实现内容的转化并提升运营KPI,达到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的运营目的。
关键词:“内容的转化”、“生产内容”以及“社会化手段和渠道”。
内容为什么要转化?转化什么内容?怎么转化?
作者的意思是说内容大致分两类: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
显性内容是指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符号化的东西传达出的信息,隐性内容是指某种收获,客观存在又难以被发现。
好吧,听起来还是很抽象。
要我来理解的话,其实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流行说法,就是所谓的“说人话”。
文以载道,是说文章是要用来讲清楚一件事情的。
那怎么才能讲清楚呢?
首先,话是对谁说的。对工人还是教师,对女人还是男人,对老人还是对小孩?
其次,在什么情境下讲的。是正热闹的时候还是刚冒头的时候,是事前还是事后,是大醉还是微醺?
再次,是在哪里讲的。是在知乎还是在头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
最后,为什么讲这件事情。为了挣钱还是为了出名,为了解惑还是为了宣泄,为了公愤还是为了私心?
以上是我的理解,再来说说作者的对这个理论的处理。
既然提到了内容的转化,我们也知道了是把所谓“隐性内容”转化成“显性内容”,就是把行话转化成大众语言,具体怎么转,作者先是给出了隐性内容的五大特征,然后设计了所谓的10C,也就是十个要素,真的,我初看的时候感觉很高大上的,所以才被吸引,有了印象,继而有了这篇文章,但写的时候重新思考,有了中计的感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bbbef4a75b631627.png)
这些概念真的很唬人呀。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eeffd3ff27e0023a.png)
不否认这套所谓的理论有相对的指导意义,但还是偏复杂,而世界上真正胜出的东西往往赢在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