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和樵夫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头的意象典型是什么?一般是隐士。这个隐士最早是从姜太公钓鱼这里开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在这个周文王遇到他之前,他的身份就是个隐士。
隐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示和世俗不合,宁愿隐遁于山林。第二种是坚持和执着,就是没有遇到让自己愿意出山的人,宁愿在这里等待,宁愿坚持着归隐,来等待有朝一日重出山林。姜太公钓鱼这个隐士是渔父的形象,它兼有这两层的含义,他等到了80多岁。前面,姜太公不愿意和他觉得不合适的君主同流合污,所以一直在等待。而等待的过程是一种坚守,坚守他心中的道义,坚守天地的大道和正道,终于让他等到了周文王。后来,这个“渔父”在庄子那里,就凸显了道家的色彩,凸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鄙视名利地位,鄙视俗世的利欲,庄子的“渔父”成为这样一个道家代表,一直到屈原的“渔父”也是道家的代表。到了这个柳宗元的“渔父”里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变成了一种坚守,就是我坚持着、坚持着我内心的这种道义和操守,结果就导致没有人跟我在一起,我便那么孤苦伶仃、千万孤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是即使如此,我还是要坚持。所以,渔夫这个人物形象就有了两层的精神含义,一个是真正的隐遁山林——“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和“渔父”相类似的就是樵夫。王维有“隔水问樵夫”。隐士在山里头隐居的往往是樵夫,《伯牙鼓琴》中伯牙是情圣,而钟子期是樵夫的身份。
能够进入中国诗歌系统的这些语言跟形象,是具有陌生化的意味的,它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这个具体的东西、具象的东西,它一定是在具象之上,有抽象的、合成的、概括性的总结的东西。所以我们用大白话来翻译诗歌,只能是做到它表面的理解,但是它的话语体系、意象系统、文化精神、表达方式,这种格律特色,诗歌语言魅力等等,是探讨不到的,所以钟子期的身份不是一般樵夫,只能是个隐士,他才能听出来伯牙古琴当中的高山流水之音。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当中,渔父(也叫渔夫)和樵夫,首先是隐士的身份,很高贵。
在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当中,什么人能做隐士?那一定是有高风亮节,而且是内有乾坤,胸中有大世界大格局的人,才能做真正的隐士,如伯夷、叔齐、诸葛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