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芝在他的散文《又见渔父》中言:“在中国文化中,渔父不再是一种职业,而垂钓也不再是一种休闲,它们已经共同演化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根中国人灵魂的精神支柱,它倚儒道,法自然,重节义,使得中国人悠悠然自得于天地之间,惯看秋月春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淡然与坦然之间玩味人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分从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有一种渔父情结。下面将结合相关诗词具体分析。
渔父第一个情感内涵:热爱山水、渴望归隐、闲适恬淡、淡泊名利。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秀丽的水乡风光、美好的渔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由的向往。杜牧《赠渔父》:“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幽静而清新的湖光山色,渔父与世相隔绝。朱敦儒《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红尘”就是世俗的羁绊。“摇首出红尘”就是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与蔑视。闲适恬淡、自由自在的渔父形象被刻画出来。这一士人天性是自由无束缚的,根本不适合为官。如果勉强为官,尔虞我诈的官场桎梏,徒增其不舒服之感。追求人格精神的独立,与天地精神往来,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他们的夙愿。从这一点来看,这一类士人的精神状态与道家庄子的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渔父的第二个情感内涵:欲出仕有作为却不遂愿,只能向渔隐生活求得心灵的慰藉。这一点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士人因壮志未酬而被迫无奈选择归隐,或者是心灵的短暂归隐,进而求得释然。例如陆游忧国忧民之情并没有在隐逸生活中淡忘、沉沦。《好事近》:“岁晚喜东归,扫尽市朝陈迹。拣得乱山环处,钓一潭澄碧。卖鱼沽酒醉还醒,心事付横笛。家在万重云外,有沙鸥相识。”“心事”就是一种幽怨,虽然表面追求渔父生活,个中的复杂滋味似乎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了。同样,张元幹的《渔家傲·题玄真子 图》:“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浮云环绕、百鸟飞翔、渔父闲适垂钓的图景。然而国家沦陷而自己不被重用的“闲烦恼”,词人似乎只能暂时忘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