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突然想起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很久远的往事,这些事对于当时还是学龄儿童的我来说,花了许多时间才慢慢消化掉。
小时候生活在县城里,如果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县城里的城中村,但打我记事起,我们那一片早已编入城镇居民系统了。直到离开那里才认识到,其实在爷爷那一辈上,那里确实是个乡村。
村里就有村里的习惯和风俗。
比如:吃饭的时候大家端着一碗饭走街串户,边聊边吃;坐在门口的一群妇女对村口走来的男女青年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村里人管长辈叫叔叔婶子,大伯大娘,彼此之间很亲密;经常会有邻居送来自己家做的好吃的;晚上没事了到对方家里串串门子。
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场面,我小时候便见证过,那确实是热腾腾的乡间风景。
但也会有乡村的陋习,大些的孩子在学校,或其他大人那里听来的奇闻趣事,就会讲给小一点的孩子们听。所以,打我记事起,就听了很多桃色新闻、乡野诡事、奇闻轶事,那时候大孩子们讲的津津有味,小孩子们只有瞪大眼睛听的份。等讲的最好的那个大姐姐走了以后,另外一个姐姐也开始讲,主要内容就是关于走了的那个大姐姐的丑事。
小时候,成长环境就是这样。大人上班,大一点的孩子上学,小孩们便汇聚在一起玩耍、聊天、消化大孩子们给我们灌输的故事。
那时候总是在想,大人们的世界怎么那么复杂,男女之间的那点事怎么那么复杂。大人们还以为我们只是学龄前的小孩子,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他们认为的“秘密”。
那时候县城治安很差,有一年严打,村里几个青少年在那一年被关了局子,成为孩子们之间的“禁忌话题”,但依然有孩子知道,给我们普及。也只是当做故事一样听听,感觉很遥远。
我一直在想,那一定是特殊时候的产物,以后就不会有了。直到我长大了,听说当年的小伙伴中有几个也因犯罪被关进了局子。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中村犯罪率高?
个人性格、特殊际遇、受教育程度、童年回忆、家庭影响、社会环境?
或许都有吧,如果不是无可奈何,谁愿意以身涉法。有的是无知无畏,有的是情绪失范,有的是被动盲从,也有的是生活所迫.......
是不是长大一点,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理性、对规则有了更多畏惧、对生命有了更多敬畏以后再步入社会,他们的人生会不一样。
人到中年,回头来看,那几个走差踏错的青少年,父母都早亡了,有的是他们出事之前,有的是他们出事之后。
人生无常,那些曾经的小伙伴,他们善良、聪慧、幽默、调皮,他们活灵活现,他们也会痛也会伤也会绝望,我们随口一说之间就道出了他们一生的苦涩,短暂的一生,早早经历了重大创伤。
有时候会回忆起儿时的往事,那些鲜活的脸庞就会出现在我面前。多年未见,他们的样子就定格为儿时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