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1.早期道家和隐者
“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这些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道家不是普通的隐者。著名代表人物杨朱。生活在墨子和孟子之间。
2.杨朱的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
3.《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在《老子》《庄子》以及《吕氏春秋》中杨朱基本观念: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 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译文:如今我的生命为我所有 而对我的好处也很大啊 以地位的高贵和低贱来说 就是贵为天子也不足以相比;以轻重的程度来说 用全天下的财富也不能交换;以安危来说 一时之间丢了性命 终生也不会再有了!
这三方面 有道的人要慎重对待。
《老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于他。)——轻物重生的思想
《庄子》的《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不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他有大用。
4.道家的发展
“齐生死、一物我”理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材与不材
选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译文: 庄子漫步在山林之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的人停在它旁边而不砍伐它。(庄子)问伐木的人(不砍伐这棵树的)是什么原因,(回答)说:“(因为它)没有可以用的地方。”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过完它的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住在老朋友家。朋友很高兴,命童仆杀大雁做菜。童仆问道:“有一只会叫,有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度完它的自然一生;如今主人的这只雁,因为不材而送了命。(那么在材与不材之间)先生将站在哪一方?”庄子笑着说:“我将站在那成材和不成材的中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材又不似材,所以未免乎累。但是如果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没有赞誉没有诋毁,一会儿像龙一样腾飞,一会儿像蛇一样蛰伏,与时俱化,而不愿专于某一方面;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以‘和’为度量,浮游于万物始生的地方,使用外物而不役于外物,这样又怎么能为有所得而累呢!
这个故事的前部分,表现的就是杨朱所实行的全生理论,后部分则是庄子的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