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说》

作者: f94e962b3a87 | 来源:发表于2019-08-23 04:59 被阅读3次
    读《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韩愈对老师的一个绝对认可。古往今来,老师在一个学生的人生历程当中是起着非常巨大作用的,老师是引导一个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一个指路人,因为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个人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想要了解一切,解答疑惑,就必须通过吸取前人的经验,不断学习,再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道德。那么老师就是充当了这么一个,搭建知识和道德的桥梁。

    《师说》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一开始就肯定了老师的角色,作用以及职责。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传道”。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品格,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使其明白做人的道理。其次是“受业”,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认识世界,充实学生的内在。不仅如此,老师更要“解惑”,解答学生的疑惑,明白其真谛,这才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标准。在韩愈的眼里,老师最重要的一个品德就是“传道”,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向学生传授道理,就不能称其为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道理的地方,必然有能当自己老师的人,“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成语不就是尊师重道吗?当然,能“传道”的不仅仅是老师,或者说能“传道”的皆为老师。前者说的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一种职业,后者说的是比自己懂得多且能向他学习的任何人,只要是道理知道的比自己深奥,就可以为自己的老师。

    那么,韩愈为什么如此尊师重道?还写下了《师说》这流传千古的名篇。首先,我们知道韩愈是儒学的疯狂追随者,他想要做官,也正是为了复兴孔孟之道,而“尊师重道”就是儒学的重要思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玄学和佛学开始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开始愈来愈不受人重视,甚至是以拜师为耻,因为在当时还没有唐朝的科举考试,沿用的还是封建的门阀制度,是否能做官全靠门第家世,而那些平民子弟尽管文章写得再好或者满腹经纶也无路通向官场。韩愈在《师说》中用这么几句犀利的讽刺了当时那些以拜师为耻的“大丈夫”:“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以,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为什么说的是那些“大丈夫”耻学于师呢?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就说到“大丈夫”这一类人是指门第高有权势的身世显赫的的官场人,他们这些人有名誉有权势,可以说已经走到了人生巅峰,那么这群高傲的人又怎么会低下身子去倾听别人传授自己大道理?又怎会尊师重道?抱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在唐朝刮起了一阵“耻学于师”的恶俗风气,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未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越是位高权重的人羞耻于拜师,反倒是那些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的人们却“不耻相师”,互相学习,造成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可笑局面。

    《师说》虽然是为李蟠所作,实则是韩愈借此来抨击当时上层社会中士大夫之族不肯相师的陋习,讽刺了当时官僚士大夫只重视门第观念,威权贵权,不尊重师道的行为。除此之外,此名篇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职业,也是一个让人学习进取的标榜。师者,无关乎贵、贱、长、少,只要是能“传道受业解惑”,皆为师。

    作为将来的一名人民教师,这句话更无疑是最好的鞭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师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po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