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布鞋院士”驾鹤游,世间再无“扫地僧”

“布鞋院士”驾鹤游,世间再无“扫地僧”

作者: 听葳尔吹牛皮 | 来源:发表于2018-01-10 18:06 被阅读27次

    2015年1月10日13点05分,

    北京306医院,

    一位个头不高、眼睛不大、总爱穿布鞋的67岁老人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地理学家,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李小文

    谁也没有想到,他的离开会引发这样的悲哀。

    还不到24小时,就有几十万的网友对他的离去表示悼念:在搜狐网站,超过10万的网友致哀;在网易,超过32万的网友留言;在凤凰网,超过1万的网友表示哀悼。

    网络是个宣泄个体情绪的公共平台,没有人强逼着你去表示对他的哀悼,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触动,才能催使你把真挚的话语敲入键盘,弥洒虚拟空间。

    你可能更不会想到,那么多的人会为他的撒手人寰而悲伤落泪。

    科学网的博主们竞相自述其悲。

    陈国文说,确认了噩耗之后,“不禁泪如雨下, 间或稍停,却无法按捺悲痛的心情。”

    博主王海辉正在驾车。一个电话打了过来,“他让我靠边停车,惊诧。他说小文走了,当时我的眼泪就没有止住。一边开车一边哭。”

    陆雅莉自己也感到意外,知道他去世的消息,“我竟然难过得泪流不止。一个人的死,为什么会让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难过落泪?”

    这是为什么?

    01

    他不像院士

    院士应该什么样?这真是难以一言蔽之的。

    不过,他的许多网友、学生都认为,他“不像院士”。

    李小文(右)

    “扫地僧”

    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遥感所所长李小文称为“扫地僧”,要从2014年4月说起。

    当时,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报告的一张照片在网上走红:他蓄着胡子,一身黑衣,光脚布鞋,低头念着发言稿,乍一看像是田间地头走出来作扶贫报告的。

    媒体迅速挖掘到了能获得的所有细节:

    布鞋黑面白底,款式老旧,80块钱一双,是在成都出差时买的打折货,“一下子买了三双”。

    他第一次到北师大报到,由于“特别土”,被门卫误认为是来推销的农民,毫不客气地将他挡在了门外。

    甚至,他去学院领院士生活补助时,斜挎着一个破包,被学生误作是“修空调的师傅讨要工钱”。

    他的科学成就连同那双著名的黑色布鞋留了下来。去年5月,他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的照片铺满互联网,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这位着装“任性”的中科院院士。

    有人说他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人人平等

    在科学领域,李小文的成就是目前中国多数院士难以达到的:他是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其研究成果为国际光学工程协会评为本领域“里程碑”系列成就之一

    然而,这样一位院士中的“大腕”,却从来不会鼻孔朝天。

    到过他家的人,不论是教授、朋友还是学生,都忘不了这样一个情节:不大的房间里,他会让来者坐在沙发上,而自己则搬个小凳坐在旁边,相谈甚欢。

    学生常为此而受宠若惊。

    博主陈安评论道:李小文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真正的“人人平等”。

    我们都目睹过许多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学者回到中国就一副“衣锦还乡”的架势,看到级别不如自己的人就鼻孔朝天,理都不屑理会,可谓把中国传统的“层级观念”发挥得比没出过国的中国人还厉害。

    “他太不像院士了。”假如,这样一句话说给他以外的某某院士,这百分之百是个贬义词。

    但如果是说他,语言便化腐朽为神奇,魅力与崇高就会油然而生,真正的高大上自然伫立在心中。

    学术奉献

    在网络上,他勤勉有加,入科学网7年,竟然写出1878篇博文,这还不算他与网友们的互动交流。

    他有自己的原则。他说:

    我个人在争论中力求做到:只讲道理、不争输赢;对比自己年青、资历浅的争论对方,尽量不挤压别人自尊的空间。

    也许没做到?欢迎网友拍砖,“老邪”坚决改正。

    (老邪为李小文网络自称)

    对于青年学者,他更多的是奉献。

    博主陈桂华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思想”。

    李小文在与网友讨论的很多和遥感、地学相关的话题,其实都是没有正式发表的原创性“思想”,他是把发表文章的机会留给更多的年轻人。

    他所讨论的概率、熵、尺度等内容,其实是将自己的想法无私贡献给讨论的参与者。

    02

    他不争院士

    在中国,院士有着无限的光环。

    有光环就会有人来崇拜,有光环就会有人来借用。

    他不属于那类削尖了脑袋往里钻的院士。

    他是1999年到北师大工作的。那时他还不是院士。北师大的一些教授觉得,凭他的水平和贡献,他要不是院士,那许多人都不够格。因而多次提出要他申报院士。

    他是个怕求人的人,不好意思去敲人家的门。

    北师大的一位领导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亲自“押着他”,到一位遥感领域的知名院士那里,希望这位院士能推荐他。

    而那时,距他在国际上创立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已经10余年了。

    2001年,他终于迈入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院士圈。

    可以说这是实至名归,更可以说,他的加入为中国的院士称号增添了光彩。

    什么时候,像他这样的不争院士、不像院士的院士多了,院士队伍可能才算纯洁了。

    03

    他是悲天悯人的院士

    孙爱武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博士、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并在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工作过。回国之后因种种原因在北京街头摆地摊营生,经常以馒头和矿泉水度日,并自称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2009年11月,在媒体报道了孙爱武的事情后,李小文向孙爱武发出了面试邀请。面试后,他表示,北师大基于孙爱武的学术成绩而乐于聘其为专家,帮助其租房、安家,并开出月薪4800元的专家费。

    大爱之胸怀、李小文的惜才之心可见一斑。

    博主王海辉对他感情更深,称他“如友如父如兄”。

    2009年,王海辉到了美国游学访问。出国前,因为家里房子贷款,少有积蓄,到了美国钱很快花光了。当剩下不到100美金,而相关单位还没有把钱打过去的时候,王海辉便在科学网上说了此事。

    李小文看到了,而正好他的夫人也在美国,他立刻打电话给夫人,让她给王海辉打到账上2000美金。“接到李老师夫人的电话我很感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那时候我与他刚认识不久。”

    博主杨建军心生感慨:

    我们不缺学者,

    但缺这么纯粹质朴的学者;

    我们不缺大师,

    但缺这么可亲可敬的大师;

    我们不缺院士,

    但缺这么悲天悯人的院士!

    他走了,却带来了人世间的无限思念与悲痛。

    他驾鹤西游了,却留下了对学者和院士内涵的重新界定。

    他,就是这样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布鞋院士”驾鹤游,世间再无“扫地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ta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