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所谓人生,无非是独自一人的修行(2)(图文原创)

所谓人生,无非是独自一人的修行(2)(图文原创)

作者: 励行书院赵智敏 | 来源:发表于2023-10-08 17:16 被阅读0次

    读书,书写,是我的修炼方法,我用它,积累知识、成就智慧、提升我的洞察力。

    若是非要给“读书”这件事情加上若干焦虑的情绪,不外是想读的好书越来越多,而我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根本不及待读好书之万一,搞得自己深夜恋恋不舍地掩卷时,总不免叹息深深叹息,私下里矫情一番。

    细细想来,其实爱书、爱读书这个癖好,自小已经初露端倪。大约两岁多吧,全家还在农村里修理地球,深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爷爷便用小树枝在泥地或是沙地上写写画画,开始教我认字。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学一个生字,然后每天学两个生字、三个生字......直到每天学十个生字。一年多时间,便学会了一千多两千字吧,反正任何地方,只要有汉字出现,哪怕是刷在墙上的文革大标语,爷爷都会让我把字读出来,然后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若是哪个字读不出来,就作为生字,一边随手捡起一根小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一边教我读,顺便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深爱这件事情,很快养成了一种到处找字来认的习惯,哪怕在路边看见一张脏兮兮的字纸,我都会蹲下来,仔细地读读看,哪些字我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先记下来这个字的写法,然后回家找爷爷问问怎么读怎么写。

    随着识字量的快速增加,好像很突然地,就会读书了。

    已经不记得是第一本书认真“阅读”过的书是从哪里得来的,反正有一天,爷爷手里多了一本小册子,有字有画,他告诉我,这叫连环画,俗称“小人书”,然后塞在我手里。我看了看封面上的字,是行书写的“扭笔字”(老家那边管连笔书写的行书或草字,都叫扭笔字,识字的小朋友一般认不出来),看不懂,翻到第一页,上面有四个正体字:清兵入塞。当时我是个三岁多不到四岁的小屁孩儿,即便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还是搞不清是什么意思了。里面的图画也都是穿着古装的人物,拿着刀枪啥的,看不懂。于是,就在那个有着通透阳光的下午,我坐在爷爷怀里,他一页一页地翻着那本叫《清兵入塞》“的“小人书”,慢慢地讲给我听。然后,我第一次听到了崇祯皇帝、杨廷麟、卢象升等名字,第一次接触了我根本不明所以的“家国”、“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词句......就此,我对“小人书”入了迷,爷爷也尽可能地为我从各种古怪渠道弄来一些连环画,还专门在床头腾出了一个小柜子,用来放置那些被我视若珍宝的图书。多年以后,我早已忘记了曾经看过的大部分连环画的名字和内容,能记住的,不过寥寥几本,但是,对《清兵入塞》一直记忆犹新,同时如同烙印般篆刻在我脑海里的,还有爷爷怀抱的温度,讲述清兵入塞故事的时候那从容而温润的声音,还有那些个和爷爷一起读书的日子,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时光悄然流逝,又恍若静止如水......

    随着我读书的胃口越来越大,被我翻看过无数遍的那几十本“小人书”,根本无法满足我对书籍的饥渴,当时颇有走火入魔的状态,不管是去小伙伴家玩耍,还是跟着大人走亲戚,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提问:“有书看么?”大院里的另外一户人家,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算是我家的远方亲戚,有个比我大几岁的小哥哥,性格文静腼腆,很少说话,但是,也是个“读书狂”,我们俩经常互相交换连环画来看。有一天,他忽然拉着我到他家,上了逼仄昏暗的二楼,从破桌子的抽屉里,拿出本厚厚的、但封面封底都被撕去了的书,神秘且颇有炫耀之色地塞到我的手里。我之前从没有读过这么厚的书,接过来一看,封面都没了,不知道书的名字,但是,前面差不多上十页都是图画,画着些穿着古怪长衣服、拿着古怪器物或武器的人,有的人手里捧着个葫芦,从葫芦口处飞出一支小剑;有的人拿着刀,嘴里却在喷火;有的人长得非常古怪,或背后长着翅膀,或额头长着第三只眼——这简直太神奇了,居然还有这样的书,我一屁股坐在他家二楼的一扇窗下,入迷地开始看这本书。书里有商纣王,有妲己,有姜子牙,有黄飞虎,当然还有颇具喜感的哼哈二将,就这样一路看下去,直到太阳下山天色昏暗,书页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小哥哥也很喜欢那本书,不肯让我借走,于是我和他约好,每天过来看一些,花了十来天时间,看到最后一页,发现后面可能被人撕去了一部分,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呢。直到十几年后,我进中学读书,从图书馆借到了《封神榜》,翻开扉页就能看到插图,看到了商纣王、妲己、姜子牙,才忽然醒觉,原来,当年我看过的那本残缺不全的、一直心心念念搞不清名字和故事结尾的“破书”,就是绣像本《封神演义》啊,隔着十几年的光阴,它还在等着我呢!

    如果非要以一本书来作为“学龄前”阅读史的结束,我想应该是那本知道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名字的书。当时我有个经常在一起玩的“老庚”(老家那边,凡同年出生的平辈男孩儿,皆互称老庚),他父亲是个退伍军官,所以家里确乎有些旁人家里没有的东西,比如,他家的楼上,藏有好些书,用十几个部队里的木制弹药箱装着。我很喜欢去他家玩,就是因为能到楼上去看书。其实,除了那些我能看懂的“连环画”,其他的都是些我无法看懂的、密密麻麻全是字的书,虽然我看不懂,但经常翻看,也记住了一些古怪的名词,什么哲学啊、军事啊、主义啊、思想啊......当然,还有些印象颇深的人名,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直到有一天,我翻找出一本很厚的书,除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里面还有很多黑白照片和插图,一看之下,简直是瞠目结舌、眼界大开。那些照片和插图,有相当一部分是没穿衣服的男女,或者是只披着一块布的男女,他们的脸相都是“外国鬼子”,但即便是懵懂少年,也能被他(她)们健美的身材和奔放的气质所打动——这在上世纪七零年代,在偏远的农村,能看到这样的书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和老庚两个人一边翻看,一边发出“啧啧”的惊叹——其实,我们俩当时也就五岁左右,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惊叹,更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但是,在磕磕盼盼地反复认读之后,我记住了罗马、希腊、雕塑、艺术等辞句,记住了书中照片和插图独特的美。

    那天下午,在某农舍的二楼,我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居然接受了最初的、与当时的正统教育格格不入的艺术洗礼,那本我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书,用一种猝不及防的姿势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打碎了头脑里的某些东西,同时又构建了另外的一些东西,这种可遇不可求的际遇,该不是命运冥冥中兴致所至的即兴安排吧?当老庚家的楼梯传来有人上楼的脚步声响时,我们慌慌张张地把这本书塞回箱子里。但吊诡的是,此后好长一段时间,尽管我和老庚两人在十几个箱子里反反复复地细细找寻,却再也没有发现这本厚书。它就这么神奇地出现、然后又诡异地消失了,仿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但是,它确实来过,并在一个少年的心里烙下了有关艺术、有关人体、有关美的初体验,让这个还没有真正上过学的无知少年,居然从一开始起,就站在了美学体验的更高起跑线上!

    后来,我上小学了,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课本、刷题等事情上;

    再后来,我上了中学,除了课内阅读,我开始有能力、也有机会阅读大量课外书。除了中外文学名著,家里订的一些杂志,也是我心仪的阅读对象。就在《中篇小说选刊》里,我读到了对我影响特别大的《秋天的愤怒》、《红高粱》等等作品;

    再再后来,我变成了个嗜爱阅读、见书就啃的“闷骚型男文青”;

    ......

    转眼之间,已经是四十多岁的肥而不腻中年男了,我的工作、生活状态,早已过了看不看书都无所谓的阶段。但是,每天晚上,不管多晚多累,我总要抽一段时间出来阅读。不是为了考试或文凭,而是为了“修炼自己”,让自己拥有与年龄相匹配的知识、智慧和洞察力。在“修炼”这件事情上,哪有一蹴而就的道理?日进一寸、持续精进,才是更加合理的成长路径啊。况且,年岁增长,若知识、智慧和洞察力并未随之增长,我深信自己一定会以加速度的方式,不可遏制地滑向“肥腻”或“油腻”,这不正是我一直都在竭力规避的状况吗?

    夜深人静,一本书,一杯茶,一张桌台一支笔,读得倦了,眼睛生涩,站起来活动一下腿脚,窗外看出去便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时光流转、今夕何夕,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自己依然是那个在爷爷怀里一字一句初识家国情怀的少年,是那个在逼仄昏暗的阁楼上一字一句感受绮丽魔幻的少年,是那个在农舍的书堆上被绘画之美雕塑之美人体之美震惊到目瞪口呆的少年——这个少年一直留驻在心里,从未离去。岁月蹉跎人生风雨,让周遭一切快速变化不可揣度,但只要有书可读,我的少年就能永远拥有一双澄澈明亮的眼睛,永远保有一个鲜活有趣的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谓人生,无非是独自一人的修行(2)(图文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u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