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大多处于“无用”状态。
我喜欢看散文,尤其是女作家的散文。生活的细节、情感的深刻、鸡毛蒜皮的微妙,只有女作家才写得出来。
我喜欢龙应台的散文。她写的《目送》,简直太妙了。她的作品从来都不是无病呻吟,总是基于家庭、生活、工作,在描写情感、日常的背后,洞见生命的本质。
我们都被这段话感动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文字呈现了一幅清晰无比的画面,你能清楚地感受到,为人父母的沧桑无奈,也清楚感受到为人父母的睿智豁达。儿大不中留,原来是亲情血缘的必然。
我喜欢张小娴对情感通透的表达。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他不必爱我到永远,谁知道永远有多远?在我渴求的时候,此刻就是永远。当我说:“可以帮我绑鞋带吗?” 而他愿意俯下身去为我做一件这么微小的事情,那一瞬间,便已经是永远。
张小娴总是用她对爱情的精辟解读,教我们如何去爱。她以女人的柔韧,以唯美、知性,充满灵气的话语,给我们带来思考的灵感和对爱情的领悟。
我也喜欢读小说。那些伟大的巨作,视野格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在命运辗转之际,是一个时代的崛起或是落幕,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或是消亡。
读《简.爱》时,一边感叹命运的不公,一边被简爱敢于向命运说“不”的勇敢,她为自己命运抗争,挣得做人的尊严。她和罗彻斯特的爱情同样让人感叹,在与道德撕扯之际即使深爱也毅然出走;当爱人破产又残疾之际,又毅然回到他的身边。一个本被命运抛弃的可怜人,却勇敢去抗争,最终赢得尊严和爱情。
作品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尊严和爱。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这样的书,不会给我们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更多是一种精神粮食,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有的书,有的书法方法,却实用的多,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比如别人分享的“十遍读书法”。
有的牛人很厉害,一天,一本书可以读十遍,并且每一遍的目的十分明确。
第一遍:睡前读。把第二天要读的书先通读第一遍。
第二遍:找到印象深刻的场景。留意细节,并写下3-5个场景。
第三遍:搭建框架,找到核心支撑的观点。着重框架和体系,找到几句最核心的观点和话语。
第四遍:整合阅读。结合前三遍再次通读,愉快的读。
第五遍: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抱有怀疑和审视的态度读一遍。
第六遍:关注作者本身。越过书去关注作者这个人的本身,发现更多亮点。
第七遍:落地。留意框架、留意场景,留意作者的构思,直接结合【现实生活】来开始做一些调整和改变,甚至养成某种习惯。
第八遍:在枯燥中寻找新鲜感。尝试从后往前翻或者任意跳读章节。
第九遍:freestyle,加入多元因素。自由感受,和身边的人沟通书中观点,或者进行创作。
第十遍:“感受”。享受读书的仪式感。
一本书一天读十遍的功力,实在是令我佩服。这看起来相当“功利”,但这方法对一些工具性的书籍是个不错的拆解办法,习惯了“无用”读书,为了有更多的进步,不妨试试这种“功利”的读法,或许带来一个读书的全新世界。
所以,接下来打算读这本教大家怎么读书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有一起的吗?
(编号002,作品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