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一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说起来十分可怜。以面首二字冠之,似于陈子昂的意气才华不公。皇帝治下文人的自荐,好一个伏维顿首、痛哭流涕,几乎如丧考妣;仿佛不从眼鼻口中排泄一点液体出来,就无法体现忠诚:吾皇圣明啊,真的圣明;真的是太圣明了。
朝堂文武,对皇帝更是如此,甚至杀头也在所不惜,谓之:武死战,文死谏。倘是女皇帝,就多少有点斩不断、理还乱的面首情结。
文前所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典型代表作;实质就是哭丧式发泄心中不平,以求自荐。后世含蓄地称为:怀才不遇。
陈子昂,四川射洪人氏,少年老成,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风流俊朗。仕初曾力挺武则天称帝,深得垂怜,授麟台正字、右拾遗。他于任上的建议,常被破格采纳。甚是得意。
陈子昂为人过于自负张扬,学术见解虽有特长,但不够精深,半拉子一个。后来的失宠、贬谪和亡命皆与之有关。被贬出朝,派去北塞从军,助武攸宜大军平乱。期间屡受军中权贵打击压制,颇不得志。余暇之际游览冀北幽州台,写下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牛逼诗。
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所建的黄金台。先秦史上的燕昭王颇具贤君之风,重用乐毅东征西讨,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后来国力渐强,史称燕国盛世。
陈子昂作此诗,表面是怀古,其实是面对自己的失宠落魄,怀念当初被武氏宠幸之际的得意狂热。他自做聪明,一边拍着武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马屁;一边哭天悯地悠悠伤感,独怆然而泣下。后世士大夫顾影自怜,多解释为诗人思图报国无门而徒生伤悲。
仕初的陈子昂,为当时大唐朝廷庶族少壮派骨干,力挺武氏称帝。以情感逻辑推断,陈子昂这首十分类似面首情结的马屁诗,目的就是吹拍武氏,示怜邀宠,以期被破格任用重沐圣恩,好再潇洒一回。
正是这首才情不凡的马屁诗,最终要了他的命。平乱回朝,陈子昂的自荐并未如愿。武氏虽已垂暮,但她天生丽质又深谙养生之法,身边该有多少风流英俊。半拉子水平的陈子昂不能如意,只得靠边站。
面对朝中权贵的排挤构陷,陈子昂终日怨忿难平。不久回乡,在为亡父守孝居家期间又嘴巴不牢;加之性情孤傲轻漫,总是向人炫耀被宠幸之日的得意,并以此凌人。
后被地方侦探上报,以致龙颜大怒。雌老虎骤然翻脸,就要吃人。究其根,陈子昂的倒楣,皆因过于自负而恶心了美梦中的主子所致。其与李义府、韦小宝之死何其神似。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62991/9e0f76ac0e3bb44a.png)
对付陈子昂屑小之流,武氏无须明示,只需鹰犬们一根手指头即可摆平。他们在陈氏家乡基层任上,指示勾结县令做了手脚。
射洪地方酷吏,以莫须有罪名呜呼了这个多才、多情又舔功不凡的老乡。一代颇具侠义衷肠的风流才子陈子昂,继而一命归西,英年早逝。陈子昂命案中,川人互害之无耻、鄙仄与阴暗,可见一斑。
本案还有一说:当时武氏老迈,朝堂李氏逐渐得势。太平、睿宗一派,担心武氏之流复辟,便对武氏中坚暗中作法,离间打击。而陈子昂平时总是表达怨恨之情,会被武氏一党误判倒戈,提前下手清除。
总之,陈子昂之死,是大唐武周时代这段特殊时期,武李两家权力争锋的牺牲品。后世文人,照顾陈子昂先生的才情,或痛心其悲惨命运,顾影自怜不愿言明。虎狼主子佯下鳄鱼之泪,只提惜才一辙,解说此诗,多循悲悯之情。
前面说过:陈子昂的学术政见虽有特点,但不够精深;并且深层次逻辑混乱,矛盾重重。一百多年之后,他主张的诛且旌政治学术论调,被晚唐大师柳宗元驳得体无完肤。
观陈子昂一生起伏殒命,似如专制权力场上几闪的萤光。其或上或下的命运,皆在武氏打哈欠时乐不乐意的一念之间。皇帝极权治下,文人仕途命运,大抵如此而已。
陈子昂这首以幽怨和悲悯情结为主要基调的妙诗,即有他怀念当初曾如昙花一现般的得意时光;又有对极权顶峰武氏老媚娘表现的、因示忠乞怜不遂而若即若离、难分难舍的无限酸楚。
古中国皇帝治下,士大夫乞怜表忠的奴才相与面首情结一览无余。鲁迅先生谓之:做奴才而不得。
陈氏被害而死两年之后,武皇归天。以陈子昂等人为首的初唐少壮派,当初竭尽全力拥立的大周天下,又开始姓李了哈。
唐都浪子《诗解大唐》:陈子昂的面首情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