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给孩子讲陈子昂。
陈子昂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喜欢他源于他的《登幽州台歌》。
只是开篇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将作为读者的我们拉入了历史的时空当中,向前绵延几千年,向后绵延几千年。突然觉得我们和作者一样,和浩瀚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联系,这样神奇的心理感受是我初读这首诗时的最直接的愉悦体验。
这首诗作于幽州台。幽州台是当时的古十二台,又称蓟北楼,黄金楼。是当时战国后期,燕昭王为了求贤而修建的。
据说,齐宣王借口帮燕国评定内乱而举兵,最后逼死了燕王哙,燕王的儿子即位,史称燕昭王。他为了收复失地,也为了报仇雪耻,决定在全国广纳贤才。
他他请教当时的谋士郭槐,怎样才能招揽天下贤士。谋士郭槐告诉他不妨在我们被齐国打败的地方,修建一座求贤台,并将千两黄金置于台上,就把我当作您用千两黄金求来的第一位贤才。他说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被重用,那么比我能干的人肯定会来归附的。
燕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修建了幽州黄金台,也就是后来陈子昂登上的幽州台。
一时之间,有许多贤士来到燕国。当时的魏国大将乐羊的后裔乐毅是作为魏国国使者来到了燕国,燕昭王以礼相待,并请求他留下来和自己一起建功立业。乐毅被燕昭王的诚意打动,最后决定留下来。正是在乐毅的帮助下,燕昭王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灭掉了齐国,终成一代明君。
而我们的陈子昂,自幼是个问题少年,到处打架斗殴。活到十七八岁还“不知书”,后来因为打架伤人,而幡然悔悟,决定弃武从文。他立下大志,闭门不出,苦读经书,几年的功夫就遍览诸子百家,还在二十四岁考中进士。
后来,因为拥戴武则天,而得到武则天的重用。但又耿直,经常上书批评武则天做的不对的地方,别人不愿触及的敏感领域,他都要去批评,不论内政、外交、边防、刑狱、民生,各个方面他都要诤谏。
后来他和武则天隔膜起来,被嫌弃、整肃,还坐了牢。
契丹反叛朝廷,攻陷营州。武则天派侄子武攸宜率兵征讨,让陈子昂做参谋。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当中少数会打仗的,可惜陈子昂没有抓住机会,还和武攸宜起了冲突。
当时,前锋出师不利,陈子昂自幼习武,特别渴望建功立业,多次向武攸宜请命带一万兵,去征讨。可惜,却被他的长官武攸宜训斥:“一介书生,带什么兵?”明显话里带着嫌弃和轻视,让陈子昂倍受打击。
后来又多次提意见,导致武攸宜对他的嫌恶逐渐加深,最后把他的官职由管记(高级参谋)贬为军曹。
从此,那个在军中特别爱提意见陈子昂,变得沉默寡言。
正值失意沉默的陈子昂,正好随部队来到了幽州台。一天黄昏,他一个人登上了幽州台。此时,离燕昭王的霸业已过去数百年,城池早已不在,四下只剩一片蒿草,传说中的黄金台也不知道藏埋在何方。
陈子昂忍不住畅想当时豪杰云集的场面,再想想自己的处境,忍不住感慨伤怀。
一口气写了七首诗,热情地歌颂了与幽州台和燕昭王有关的七个人。七首诗写毕,军曹兴犹未尽,泫然流涕,作起了歌来。他一定料想不到,自己此刻所唱的内容竟然也会流传千古。虽然当时正值他人生的低谷,却是他诗作的巅峰,也是有唐朝以来诗作的巅峰。只是军曹的逆袭用了八百年之久。
后记
话说陈子昂的这首诗,被淹没在历史浩渺的烟波里,整整八百年。
历史滚滚的车轮就这样缓缓前进,八百年后的一天,一个叫杨慎的明朝人,正值官场失意,被流放到了云南。
当时,他正在看一本唐人的集子。当他读到这个诗人的小传时,他眼睛一亮,手轻轻地颤抖:这里竟然还藏着一首诗!
八百多年过去了,它都静悄悄地躺在这一篇小传里,没有被人发现重视?
他慎重的提笔写下评论,“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而文籍不载。”
意思是这一篇诗文,简朴大气,真有直追汉魏的风骨,而我所看到的所有文章典籍却都没有记载它。
要知道杨慎可是当时的大家,他的诗作有很多人的追捧。在杨慎的推荐下,各路文坛大咖们都纷纷转发这首诗,使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最后变得妇孺皆知,传诵一时。
直到这时,这一篇藏身上于诗人的小传里八百年的诗章,才终于进入了中国的诗歌史,射出炫目的光彩。而我们终是比宋元的人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