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4篇】老子形象(2023.5.8)

【第4篇】老子形象(2023.5.8)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23-05-19 11:03 被阅读0次

《史记》中的老子其人,大约是混合了先秦时期几个人物事迹而成的形象。司马迁时代已经不太确知老子的真实信息,传说纷纭,难辨真伪,所以太史公本着“疑以传疑”的宗旨记录下来。

今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篇首称:“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仅姓氏字号这一基本信息已然不确,清人早已怀疑“字伯阳”的准确性。王念孙据《文选》注引文考证得知,唐之前的《史记》版本,仅有“名耳,字聃”而已。“字伯陽,謚曰聃”是后人根据西汉末年之后成书的《列仙传》所改,是老子被神仙化之后杜撰的信息。胡适认为:“后人所以要说老子字伯阳者,因为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后人要合两人为一人。说老子曾做幽王的官,当孔子生时,他已活了二百五十岁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史记》的老子传极其简略,所记之事唯有两件:一是孔子问礼于老子,二是出关时为关尹作五千字的道德经,随后不知所终。

问礼之事,武内义雄认为是来源于老莱子的事迹。老莱子便是楚人,与孔子同时,《战国策·楚策》中有老莱子教诲孔子一事:“或謂黃齊曰︰‘人皆以謂公不善於富摯。公不聞老萊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齒之堅也,六十而盡相靡也。’”老莱子所教诲孔子的道理,是牙虽硬于舌,却早早磨坏掉落,和道家提倡的“尚柔”如出一辙。《汉书·艺文志》记有老莱子著作十六篇(史记作“十五篇”),也被归为道家者流。

出关一事,尽管《史记》并未明说是哪一座关,往哪个方向(按战国时期,不仅各国之间军事要塞称关,也有国内设卡严查商旅收缴货税之关),但后世皆默认其是往西而去。这种想法大约可能也与《列仙传》有关。《列仙传》因是神仙书,故将老子出关一事写得格外神秘玄幻。大意是说守关的“关令尹”,提前望气得知有奇人要过关,终于等到老子前来,于是和老子一道到“流沙之西”,也就是到中国境外去了。“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老子西游,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后世道教欲凌驾佛教之上,又据此杜撰出老子西向出关化胡说。

老子究竟过的是哪个关,《史记索隐》引《函谷关铭》称是函谷关,此关是中原西向入秦关卡,但始建于秦献公时代,晚于孔子之死至少一个世纪左右,那么这个“老子”肯定不能是孔子问礼那个。葛洪以为是更西的散关,但也毫无依据,不足采信。

考诸史事,老子出关和西向入秦的说法,大约都是来源于周太史儋入秦见秦献公一事。“儋”“聃”音同,传说之老聃据说为周“守藏室史”(周实际无此官职),也与“太史”职责相近,而从周至秦,确实要西经函谷。只是同上面的理由一样,太史儋离孔子的时代,也已相去较远。

据上可知,司马迁时代的“老子”传说,已经扑朔迷离,所以他才会写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我们大约可知,众所周知的“老子”或称“老聃”身上,至少有着和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以及晚于孔子很久的太史儋两个人的影子。但我们尚不能确认的是,究竟是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老聃,被投射了老莱子和太史儋、甚至其他人的事迹;还是战国时期人虚构了一个老聃,再采了些别人的事迹用以充实他。假如有一个真实的老聃,那么他又具体生活在哪个时代(冯友兰以为战国时期有一真实人物李耳,即《史记》开头列出姓氏字号代表之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关《道德经》的成书。


【补1】(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引《世本》云:(彭祖)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篯,音翦。一云:即老子也。……庆藩案:《神仙传》曰:彭祖讳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寿终也。


【补2】《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一书虽多寓言,但寓言要在以事理服人,故仍需服从事理逻辑,若世人皆不信老聃已死,此寓言便不足有说服力。学者多以此文字认为庄子时人,皆承认老聃已死事实。

唐成玄英疏云:“此盖庄生寓言耳,而老君为大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生死哉。故托此言圣人亦有生死,以明生死之理也。”成氏贞观中赐号“西华法师”,本道家中人,自不能承认祖师为凡人肉体,也有死生大限。其言不足一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篇】老子形象(2023.5.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wc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