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30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gad 合伙人/设计总监
张微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3f968f64f3f49a00.jpeg)
从自己作为建筑师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来看,一个建筑师对自己要有明确的认识,公司对建筑师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如果这两个方面做到了相辅,那么双方就会达成长久的合作,也就是价值观上的统一。就如建筑师自身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找到建筑在城市中的位置,也就找到人趋于社会的共同价值。
一切从好奇开始
苏联时期我们老家有一家全国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厂。那时候中国在研究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当时我们一家人都是学机械的技术派,都算理工科。我从小就在那间机械厂里面,闻着机油味,看着各种工业用车长大。
小时候我的家庭环境有浓厚的艺术氛围,我母亲教过画画,奶奶是个民间艺术家,剪纸非常厉害,她们从小就逼我画画,画龙、凤之类的传统画作,也就培养了我的绘画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b616fded2c65fa0e.jpeg)
到了高中之后我的物理老师跟我说:“画画这么好,应该去学建筑。”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学建筑的目的。后来偶然的机会报考了东南大学建筑系,那时候对我们小城市的人来说,东大建筑系还是很难考的。当时的加试是要徒手绘画,入学之前要先画一幅画,这幅画的题目我印象很深刻,叫《夏天你最想做的事情》。我画了一个潜水员在海里面采珍珠,一个大贝壳打开,里边有好大一颗珍珠。在快速画完、交卷之后我就去看其他人的画,有一半的人都在画大西瓜,被切开的,摆在一起的,各种形式的西瓜给人一种想象力贫乏的印象。
其实高中的时候对东南大学并不太了解,只是对南京这个城市有好奇感。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印象中家里有一面镜子,上面是南京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有南京两个字,所以我就奔赴了南京,在这种好奇心的趋势下进入了东南建筑系,迈进建筑业。
学建筑并不纠结
在校园中学习建筑对我来讲并不是特纠结的一件事。我做设计的时候出手都很迅捷,但是在出手之前却很缓慢。想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少。从大学开始我就有这样的一个习惯,拿到一个题目之后就开始琢磨,看着一些物件不断地苦思冥想。一直是保持这个习惯,看到什么东西都能想到这个题目,慢慢地在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东西。一旦在脑海中酝酿好了,再迅速地画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aac08188a05f4050.jpeg)
在大学的时候我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除了对课程里面教授的西方建筑史和那些科班大师比较了解以外,对其他大师并不是特别了解,对建筑的潮流也不是很清楚。当时,我有一位同学特别喜欢看书,每次看完他的设计我都会疑问为什么我没想到这些,后来去图书馆发现这些东西都在书上,才明白看书的益处。
其实最开始接受的学校里的教育可以说是套路式的教育。就是从做空间开始,然后从逻辑出发,以各种各样剖析的方式去做一些项目。有人说这种西方套路化的模式是培养大师的路径,但我觉得这仅仅是培养一个比较成熟的建筑师的方法。
这个阶段就是完全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学生时代自己很浅薄的见识中思考,对社会和历史也不了解、对国际的建筑理念也不了解。刚开始只是受到了这种建筑教育的灌输,打了建筑基础的状态。
走进gad看城市
毕业了以后在省院工作了四年,省院培养人还是挺快的,会完全把项目交给建筑师。四年以后就到了gad,gad吸引我的是这里的人。因为gad的合伙人原来都比较熟,我觉得这些人都很靠谱,在设计方面,他们是认真地在做,不是追名逐利或者追求高效益,而是想着做点好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51ee4eb25bd68ce3.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080c87dc5525048b.jpeg)
公司的整体氛围也是比较活跃的,有很好的创作环境,我平时也喜好骑摩托、玩音乐,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满载着活力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be9591344cc100be.jpeg)
我刚去gad的时候才十几个人,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大量兴建商品建筑,我们觉得中国的城市面貌是被住宅所决定的。如果城市中铺底的住宅建筑做好了,即使没有那些精彩的独立建筑,依然会是好的城市。就像日本东京根本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东京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中,并没有什么很厉害的超高层建筑。当人们走在街道上,是从住宅区域感受到的品质感,所以住宅才是衡量城市面貌好坏的标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a51ff033e6ee6877.jpeg)
杭州望江府
身处时代的漩涡之中
以我的经历来看,刚刚改革开放时候的建筑完全是在国有体制阶段下发展的,整个城市发展的速度相对很缓慢,那时我还没有进入省院,当时的那批老建筑师还是比较有情怀和追求的,建筑也是很好的。就像一些老饭店之类的都是认认真真做出来的,进行过精细的推敲,而且那时还是使用的纸质规划图,每一笔都很珍惜。那时候的建筑充满了建筑师的心血,只是当时的材料不太好。
随后的一个阶段,就是当房地产开始发展之后,出现了一大批设计院,泡沫式的建筑变得非常低劣。开发商也因为被政策所影响开始泡沫型的发展城市。大量居住区的开发感觉还不如原来八九十年代做的,一直到现在这种状态还是很强烈。但是在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和房产开发后,还是促使一批个人品牌或公司品牌的建筑师开始意识到要做品质化、品牌化的思考。
到现在的阶段,我觉得和未来应有的城市面貌还是有差距的,有很多人现在做品牌的时候对城市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掺杂了很多私心杂念在里面。很多建筑还是相对比较舞台化的,或者对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考虑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比原来做的已经好很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8525e71ee766b834.jpeg)
杭州望江府
走进社会中思考自身
建筑师其实是做服务行业,原先觉得没那么高尚,就是服务业,尽量满足甲方的各种要求。这个观念当时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服务于甲方,而不是服务于真正的使用者,其实是十分错误的观念。因为甲方并不是使用者而是一个开发者,不是真正走在街上能产生偶然性消费机会和使用机会的人。这种强烈的服务理念就是中国大部分设计院里普遍存在的思想。
其实再深入思考这件事情,对甲方的服务也好、对客户的服务也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建筑的流线、功能的使用性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是建筑完成了之后,能让使用的人产生什么样的触动,让人们有什么改变才是最重要。要顺着使用者的思路去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8d735d22da38c325.jpeg)
安吉悦榕庄
建筑不应依附于某种固化或者教化的形态机制里,而是在每一次设计的时候都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每一个地块区域所带来的情感连接和触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服务理念的方式去做建筑,那么建筑会一直处于很基础的形态。这样的做法也许可以创造出一个不错的建筑,却无法跟人之间有更深层次的连接,而且如果一个建筑都没有打动建筑师自己,也就很难打动其他人。不管从什么层面讲,建筑师只要打动了自己,就一定有人可以产生共鸣,其实建筑不需要打动所有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2014340b85f7330a.jpeg)
安吉悦榕庄
建筑师与社会的平衡
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尽管现在甲方越来越专业,但是他们还是局限于当下的专业度,尤其是一些公建项目并不应该局限于服务当下或者说不应单纯地服务当下,就像经济、得房率这些因素,其实都是过眼烟云。如果可以对使用者的未来产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事。
比如我跟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我对他们企业项目的定义是:在房产企业大体系里面,需要开发一个标杆性的项目,那就不应该就项目论项目。这个项目如果想提升一个台阶,那就要思考应该由哪些决定未来的元素组成,这样才会更接近一个好的建筑状态。所以上一个台阶并不代表只着眼当下的利益,而要看是否可以在未来带来很好的品牌效应。
在建筑师与甲方的平衡之中,建筑师肯定会有所妥协的,我们建筑师只能不断在妥协之后前进一点,然后再妥协再前进。我想所有的建筑师都一样,想从建筑专业的领域中往前走一走,碰壁了就再换条路,最终形成大家达成一致的结果。建筑师在甲方面前的地位格外重要,毕竟建筑师的专业也代表了他的说服力。其实现在很多的甲方也都会非常重视建筑完成后的精美程度和品质感,这也是城市发展进步的象征。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甲方对于品质的要求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dbdc12cc183cd86a.jpeg)
西溪首座
还有另一种方式进行关系的平衡,就是既有想法同时又有商业化的理念来符合甲方的需求。就像我们目前接地块的理念,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平衡这两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如果做一个理念超出当前时代十年二十年的建筑,在当时的背景下没有实用性也不受欢迎,这样的做法还是有些不切实际。我们在接地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把这两面平衡融合的很好。
但是在平衡的过程中肯定也有与理念相悖的时候,比如在大量普通的项目中,不可能注入各种各样的想法的。因为首先我们定义自己不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想法自然很好,但那是独立个体的事情。我们做这样的建筑项目只要在一两点上有所突破,即使是单纯的在造型上面有一点点的突破都是好的。然后用我们公司一贯的精神把“突破”的品质与完成度做出来,那就是往前走了一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一步步的小规模迈进,但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路径。
gad在市场中的生存状态
首先我非常看好gad,在我们公司的文化氛围里面,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前二十年做事的标准,做完成度很高的背景建筑。我们不追求特异或者标志性的建筑,但是要做高品质的建筑,比如我们在大背景下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变化和品质化的要求,在品质感知方面积攒了品牌力度,所以gad精致完美的形象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1e0df57a7befea1f.jpeg)
浙江音乐学院
二十年的文化形成对于我们的建筑师来说,有一定的好处,也有一定坏处,在我们公司来讲,一个外来的设计师加入到我们公司,他会首先会被“gad化”,他会慢慢被我们公司整个氛围侵染,好的方面就是他会把设计完成地非常好,品质感会大幅度提升。但另一方面往往会受到压制,他会越来越忽视构思和概念的阶段,这就是公司二十年来的文化侵染对设计师“gad化”的利弊方面。
另外一段就是20年之后的现在,我们想做一个长久的公司。所以现在非常注重项目的概念和出发点。企业中整体的氛围也在围绕这方面去转变,在品质感的积累之下进行了作品创造力的提升。我们的甲方绿城有几句话,叫做“真诚善意,精致完美”,是一句口号,所有人都围绕这个口号去做。这句话的核心力量就是“真诚”。但是“真诚”是一个服务性的理念,并没有引导性和前瞻性。所以“真诚善意,精致完美”很难改变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真诚只是一个基本功,而改变未来才是我们想要发展的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16e456183951b40e.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547df22c1333a862.jpeg)
凤起潮鸣生活美学体验馆
找到建筑师自身的合适度
我们原来的创作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套路化,可以看到所有的建筑都有相同概念的关联,所有思维方式的出发点都一样。虽然形成了稳定的气质,代表了公司的气韵,但是这样的创作方式就像一把枷锁,把所有人禁锢住了,挖掘不出感性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的创作方式是组建不同的创作组,然后共同去评价和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15b69044f3855f6f.jpeg)
江南壹号院生活体验馆
进行组合介入创作的时候,可能在风格上会有一些变化,但我们不会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建筑。不会用和以前一样配套所有建筑气质的做法,不会去刻意的控制项目的共通性。因为一旦到了大家共同创作的阶段,必然会走向多元化,相对更加个性化。那么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就会要求评价的人要有包容度和对建筑本身出发点的理解,这就形成了公司机制上的新变化。
但其实建筑师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是挺难做到的。比如说一些年轻的建筑师会觉得自己是创作型人才,觉得自己的创意非常好。但是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可能会觉得他的创作能力比较一般,这又是一件比较个人化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公司就要进行平衡,不能过分的压制,同时也不能使公司的管理完全放开,很多的年轻建筑师对很多事物的认知的深刻程度还没达到可以独立创作的阶段,依旧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14585/5babe0c7788c29ed.jpeg)
苏州ALILA度假酒店
那么如果反过来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公司最起码的路径就是培养职业化的建筑师。建筑师的职业化程度其实就是企业的基础,就像我们上海公司曾经聘请了很多外国人,这些外国人的职业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首先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把建筑师当成一般的工作去做,同时对于企业的各种规范都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对项目也有正确的风险评估。这样起码可以很顺畅的把项目推进下去。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标准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建筑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把对自己和对社会的理解体现到建筑里,这就是好建筑师。如果再有一些建筑革命性的突破或者有打破一切禁忌的概念,引领了社会的变革,那可能就是大师级的建筑师了,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作为公司,第一步是要做到的就是培养职业化的建筑师,这是公司和建筑师生存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