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

作者: 邹文彬 | 来源:发表于2021-04-29 01:52 被阅读0次
    当社会推崇美德时,表象是以其约束恶习,而本质是未尽所能化解恶习之所以养成的无能为力。

    美德是一种道德标准,作用是制衡恶习,以期用道德的力量让恶习痛改前非。这是一种预期恶习得以改正的精神诉求,但生活并非等同于精神,还面对着如何生存的基本需求。

    下面通过小偷这一存在具体剖析一下以上内容。

    曾在广州差不多有十年吧,对我们在广州打工生活在基层的人来说,广州的小偷是非常猖獗的。

    去打饭的一会儿,手机被盗了;车间有一二十人在工作,一个人进来一会儿把手机给偷了……

    吼过小偷凌晨来撬宿舍门,改天再来,让他撬进来后,面对他怒吼让其仓皇而逃;第三次因生病休息,他中午来撬门,我想抓他了,听到撬门声,我便发信息给厂里的员工师父,想来个里应外合。我装睡,他进来后,先进里面的房间,当我想知道他在哪时,睁开了眼睛,没想他的脚步轻到我没听到,竟然走到我床头。我们两眼相对,因为大家告诉我小偷手里有匕首,我一个人也害怕,当时便随意的说了句:“还不去上班啊?”他淡然的应了句:“嗯,马上就去!”待他刚出门后下楼时,厂里来的员工中有一位小兄弟,刚上楼时会大声嚷嚷:“邹师傅,小偷在哪里?”我也大声回应:“快,他刚下楼,抓住他!”他听到后迎面冲开逃出,小兄弟他们反应过来没追上。

    真的被盗过一次是堂妹来玩,晚上大家吃完宵夜后回宿舍休息,那晚大意了,原本锁门后,会反定门,就是哪怕撬开锁也推不进来。宿舍手机与现金被洗劫一空。

    最离谱的一次是侄儿告诉我,千防万防,宿舍里没什么可偷,回去宿舍的电线全被撬走了……真应证了那句话——贼不走空!

    有一次,从楼上看到几个年轻人拖着一个中年人打,那人嚷嚷着放了他,申辩着自己没偷。围观者冷眼看热闹,保安亭的保安就当没什么事发生一样……

    最猖狂的是,小偷会拿着偷来的手机或电脑跑到各厂房或路边向人销售。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小偷偷来的,以一种需要钱的借口便宜出销。

    说这么多,是想表达什么呢?我是想说,亲自经历与感受过小偷的行为,若是问我恨不恨他们,我想说,我不恨。而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明明可以自食其力啊,为什么要做让人不齿的小偷呢?

    不知道他们这种行为的由来过程,我只能从需求上去尝试理解。无疑,他们需要钱。也许我们会说,谁不需要钱?而他们是冒着受伤害与劳改的风险,也不会得到所有关系中的尊重,他们为什么还要做呢?

    如果,他们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获得生活所需的开支费用,他们会选择偷吗?

    我不相信一个人在可以得到所有人尊重的情况下生活时,会选择过让人瞧不起且担惊受怕的生活。

    写到这里是为了引出美德与恶习的生活实例。

    这里,自食其力是一种美德,小偷小摸为一种恶习。推崇自食其力这样的美德是千百年来所提倡的吧,可小偷小摸有哪朝哪代消失不见的吗?

    以此,立一个标准让心向往之本无问题,但却不是解决其对立面的根本方法。

    当我们看到一种美德的时候,同时也见证存在一种恶习。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英雄的时代是悲惨的时代,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如果我们不喜恶习的存在,那我们需要的不是美德,而是从本质上了解,改变恶习存在的方法。

    恶习源于需求的不能满足,需求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观,那要看我们对价值观的定义。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是以适者生存,强者为尊,那么资源永远分配不到所有人,这样缺乏需求的一方以他们的方法获得资源的事便非道德的力量可以制约。若是我们的价值观是万物一体,不以占有为荣,而以给予为贵,这样,资源共享,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不缺什么,哪还有恶习的存在啊!

    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设想!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有点可望而不可即。我坚信,未来一定会是这样一个充满和谐与爱,欢喜与自由的世界……

    那么就目前而言,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们不给自己与他人下终极的定义。

    语言文字是为了方便构建交流。为方便理解的同时,文字中具有特别多的定义词:好与坏,前与后,上与下……

    我们源于一定的思维体系成长而来,会自然的看到“小偷”便形成他是个坏人的终极定义。《天下无贼》里刘德华扮演的小偷是不是好可爱?记得一篇外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偷经常被抓,屡教不改,那个一直抓他的警察其实挺喜欢他的,因为他从不对老弱病残下手。

    为什么说需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比如面对小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拿别人或自己的东西,我们叫他小偷。我们可以自由表达当下自己的厌或恨,但愿不再认定小偷一直是坏人,所有小偷都是坏人。

    这里并非为小偷的行为开脱,而是说我们对一个负面情绪表达一旦绵延不断,会束缚一颗追求欢喜与自由的心。

    另外一点在于,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当下见到的,这样我们的思维便不会落入一种固有模式的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将自己以往的经验作为一种恒定不变的尺。每每以过往量当下,有失偏颇,不尽客观。

    如此,心不囿于执见的牢,极尽客观的认知当下,看事不再表象与偏缺,那么,我们脚下的路,必定是切合于自己需要的。

    当有一天,每个人都明心见性,走上了大道,不就是实现了美妙的设想吗?

    不以标签量当下,不以评价论发生,当以静心观本质,天地自现于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em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