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本书《审美的脑》
艺术家的屎卖了150万!
人类为什么会追求美?为什么漂亮的脸蛋和风景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艺术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神经美学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审美的脑》不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究艺术与美,还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讨论人类审美的发展,用双重视角关注美、快乐和艺术这三个令人感兴趣的主题,用科学来解释审美现象,让你更了解“美”的渊源和内涵。
第一,美和寄生虫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就算从没去过非洲大草原,为什么所有人都会喜欢那里呢?
第三,为什么说审美体验是“不涉及利益的兴趣”呢?
什么样的长相才算美呢?
我们眼里的男神女神,怎么就特别好看呢?科学家们给出了三个基本的衡量因素,分别是平均性、对称性,还有性二态,也就是区分男女的性别特征。
第一,平均性是指符合统计平均值的面部特征比非典型的更美,比如说,我们一般喜欢不大不小的鼻子,再比如,眼睛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太大或者太小。总之就是,大小适中,比例和谐。
第二,对称性可以说是我们审美的关键,为什么呢?面部对称被认为是身体健康和免疫力强的表现。
最后,性二态意味着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突出特征会让一张脸更美。举个例子,宽下巴很多时候是典型的男性化特征,大家去看看布拉德•皮特棱角分明的下巴,你敢说他不帅吗?
很明显,我们的大脑天生会追求和欣赏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人类本能上会把美跟健康画上等号。既然长得好看说明身体健康,一个健康的配偶又往往能生出更健康的后代,提高自己基因的传播机会,人们自然而然会去追求美丽的外表了嘛,对不对?
大家可能会觉得,光看脸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健康吗?没错,这在演化上是有道理的,我们这里说的不是看面相、看脸色,而是要看对称性。之前说过,对称性是面孔美的重要因素。对于人类祖先来说,医疗条件基本为零,要是感染了寄生虫、流行病,就只能听天由命。寄生虫传播的疾病会在脸和身体上留下疤痕、变形或者残疾,这些人的免疫力一般也比较差。反过来,如果脸和身体都很对称,就说明这个人抗病能力强、更健康,是理想的配偶。
我们除了天生喜欢美丽的面孔,还喜欢美丽的风景。跟面孔美一样,这些景观也有利于人类祖先的生存。大家去旅游的时候,到那种视野特别开阔的地方,比如大草原,是不是都觉得心情舒畅呢?有研究发现,不论什么年龄、什么种族的人,比起其他地方的风景,都更喜欢看非洲草原的照片,就算自己从来没去过。
这怎么解释呢?还是跟生存优势有关,非洲草原广阔平坦,很容易察觉到周围的捕食者,甚至能在它们接近之前早早地就发现,开始逃跑。就算猛兽真的到了眼前,随处可见的树也是救命的好机会,爬上去就行。另外,那里还有很多无害的哺乳动物可以作为食物来源。
所以说,我们现在觉得美的长相和风景,那都是曾经帮助人类祖先生存下来的特征,虽然这些特征对现代人的生存已经不再重要,但它们早已成了一种本能。
外部环境会影响人的审美,社会文化加深审美本能
科学家们发现,男性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身材跟一个地方的食物供应有关。
简单来说,假如一个国家食物充足,人们都吃得比较胖,那么瘦女人就更有吸引力。相反,如果吃的不够,男性就更喜欢壮一点的女人。怎么回事呢?可能是因为在食物不足的时候,脂肪就成了最好的能源,能让女性更好地生养孩子。
科学家们发现,男性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身材跟一个地方的食物供应有关。
简单来说,假如一个国家食物充足,人们都吃得比较胖,那么瘦女人就更有吸引力。相反,如果吃的不够,男性就更喜欢壮一点的女人。怎么回事呢?可能是因为在食物不足的时候,脂肪就成了最好的能源,能让女性更好地生养孩子。
人的审美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和文化也在不断加深我们对原始本能的痴迷和执着,什么意思呢?如果某些视觉特征有刺激性,能带来愉悦感,那我们甚至会人为地突出这些特征,来获得更多的奖励。
艺术家们也在标新立异,挑战艺术的界限。比如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1917年,杜尚从商店里买了一个男用小便池,给它起名为《喷泉》,还把它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说我这个是艺术品,要求展出!
这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挑战了艺术的定义,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44年后的1961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更重口味,他把自己的大便装到90个罐头里,全部密封起来等到将来出售。他给这些惊世骇俗的作品取了个很直接的标题——“艺术家的屎”。2007年,编号18号的罐头在意大利米兰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12.4万欧元的高价,大概是当时的人民币150多万。
在人脑中,有两个奖赏系统,其中一个负责“喜欢”,另一个负责“想要”。一般情况下,喜欢的东西就会想要,而想要的东西也会喜欢,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两个系统为什么会不同呢?区别就在于它们使用的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都能让我们产生愉悦感,但效果不一样。比如,类鸦片活性肽和大麻素会带来喜欢的感觉,而多巴胺则带来想要的感觉。这些化学物质往往共同作用,让我们又喜欢又想要。
然而,对于审美体验,比如享受艺术的过程来说,这两个奖赏系统是可以分开的。艺术可以说是喜欢但不想要的感觉,这也是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点。当我们看着梵高的《星空》,可能会感叹颜色好看、画法独特,不大可能马上会想,嗯,我要把它买回家。
说到这儿,就引出了艺术的独特点之一——除了愉悦和吸引,没有别的目的。这个有意思的发现并不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才发现的结果,早在1790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里,就把审美体验形容为“不涉及利益的兴趣”。
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我们对艺术本身感兴趣,但不想从中获得任何利益。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需要拥有,也不需要消费。
艺术究竟是本能还是演化的副产物呢?我们刚才讲的两种理论都不能完全说得通,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艺术的发展得益于本能限制的放松,就是说,艺术的繁荣不是因为本能,恰恰是因为脱离本能的结果。
这么玄乎啊?我们来用一个例子解释。大家知道,很多鸟都会叫,一般来说,鸟叫是演化形成的,比如寻找配偶、守卫领地、识别同类。为了满足这些基本的目的,鸟叫越简单越固定越好,同伴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而不是花里胡哨或者特别复杂。
然而,有一种鸟与众不同,它就是来自日本的家养雀——孟加拉雀。孟加拉雀的叫声不可预测、复杂多变,犹如一种艺术创作。这怎么回事呢?原来,经过过去250年的人工繁育,孟加拉雀早就不愁吃住,没有了生存压力,它们怎么叫都和生存繁衍无关了。
一开始,孟加拉雀的叫声其实也很普通,但到现在,它们已经学会了即兴创作,甚至能模仿周围环境里的声音。这样一来,孟加拉雀在鸣叫的时候,不仅仅使用一个脑回路,而是同时调动很多不同的大脑功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回过头来理解作者的观点:跟孟加拉雀的叫声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有两个源头。首先,我们的大脑因为生存的需求,演化出了超强的认知能力,例如想象、抽象思维、各种情绪、玩耍的本能等等。
所有的这些能力,最开始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艺术创作。但是,随着演化的压力逐渐减小,人类不再为基本的生存发愁,我们就有了第二个重要元素——随心所欲地运用脑力,最终导致艺术的诞生。
总而言之,人类认为美的东西,不论是美丽的面孔还是美丽的风景,往往是因为它们能带来演化优势,提高我们的生存几率。同样地,艺术或许也有本能的根源,再加上生存压力的放松,让人们随意探索,自由创作。
该书金句 我们往往对长得好看的人评价更高,就算对他这个人一无所知。我们现在觉得美的长相和风景,都是曾经帮助人类祖先生存下来的特征,虽然这些特征对现代人的生存已经不再重要,但它们早已成了一种本能。
科学家们发现,男性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身材跟一个地方的食物供应有关。
艺术可以说是喜欢但不想要的感觉,这也是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