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被动社交”战略的人并非少数,比如25岁就成为百度副总裁的李叫兽在成名前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但工作中又需要人际关系和影响力,于是他梳理了获取人际关系和影响力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不断地与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二是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认识自己。
通过梳理,他果断选择了“被动社交”战略,即通过公众号,每周输出一篇高质量的营销干货文章,专注于知识领域的创造。通过上述做法,他很快收获了50万读者,在营销圈打造了强大的个人品牌,最终拥有的人际网络和资源,远远超过很多社交能力比他强的人。
再比如《5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也很推崇这种“自管花开”的行为模式,他说:“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们只管这朵花开得漂亮,只想散发自己的光、热和香气。如果在覆盖范围之内,有人感受到了,那真是幸运,他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了。我们不愿意拿着手电筒去找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这朵花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那没事儿,我继续努力,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我的光和热有一天能够覆盖到他。”
可见,采用被动社交的人同样可以获得成功。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无奈,相反,这是一个非常明智和正确的选择。因为内向成长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擅长与事物而非与人物打交道。
科学研究证明,内向者与外向者在生理机能上有显著的差别。比如,内向者头脑中的血液流动路线更长、更复杂,犹如很多蜿蜒的路径,因为他们的血液聚集在离脑干更远的前额叶和布洛卡区——负责计划、思考和语言处理的区域,而外向者头脑中的血液聚集在离脑干更近的负责感官印象和感知情绪的区域。
换句话说,内向者更倾向于使用理智脑与外界互动,而外向者更倾向于用本能脑和情绪脑与外界互动。
由于理智脑运行时非常缓慢且耗能,所以内向者与外界互动时往往反应迟钝,且社交之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恢复能量——这也是内向者通常不喜欢社交的原因。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正好相反,它们与外界互动时反应快速且不容易疲惫,甚至还能从社交中获得能量。
另外,内向者与外向者体内的神经递质分泌也有所不同。内向者体内的乙酰胆碱分泌通常比较活跃。乙酰胆碱是一种帮助集中精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神经递质,它会抑制我们的行为系统,让我们安静下来,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能量储备。而外向者体内的多巴胺分泌通常更加活跃。
多巴胺是一种传递兴奋、愉悦、开心的神经递质,它会激活我们的行为系统,使人充满精力。因此,比起外向者,内向者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全局,行为也更为审慎。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便是,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措辞,也更容易感到疲惫。
所以,内向者的总体优势体现在他们更加擅长与事物打交道,面对静态事物时,他们更理性、更有创造力,也更加关注事物的根本——这可能也是很多内向者不太合群的原因之一,因为习惯关注根本的人会觉得普通的闲聊太肤浅、没有意义,他们与人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综上所述,内向成长者虽然在社交上不具优势,但在创造上更具潜力,所以专注创造并用创造的价值来吸引外界与之连接,往往是他们更具优势的人生赛道。如果你了解以上知识,或许会主动扬长避短,切换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上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