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现伟所上的第七单元导读课,梳理一下这种课型的基本流程。
具体环节如下:
(一)背诵《语文帮》上两首古诗。这一环节不是单纯为了课堂导入而设置,而是紧扣读写诵一体化的要求,和经典诵读对接,形成资源之间的融通,提高整体效益。在学生背诵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引向诗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诗以言志)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最后老师总结作者表面写的是动物,实际上给动物赋予了人的精神,表达了人生的志向。动物是有内心世界的,动物与人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一组课文,看看人与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尽量让这两首诗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运用这些诗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前引,中间插,后面带的方式,将经典诵读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
(二)了解单元导语。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在此环节应注意如何教会学生准确的概括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老师要关注学生理解中的模糊点,引导大家讨论如何概括,讨论明晰后,再讨论谁概括的好,为什么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这一单元的核心。所以理不辩不明,辩析真的很重要!
(三)通览教材,梳理收获,提出问题,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这一环节,用圈画和提炼关键词的方法画出思维导图是关键。
(四)提出个性化的学习设想。通览了这组课文,除了读课文写生字,你觉得还有什么事可做?当学生提不出来时,引导他关注教材中的有效信息,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指导预习。明天要学《老人与海鸥》了,大家想想课前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呢?(如查背景,查作者的相关资料)
有几点需要注意:1.思维导图的确定要根据单元导语而设定。
画思维导图的意义:在内容方面,提炼关键词。在我们细读文本概括主要内容时,指导学生怎样概括更好;在文章写法上,浏览时没关注到或模糊的地方,关于文章的写法有没有更新的认识;通过浏览产生的问题,这是细读文本时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带着问题和收获,再读这些文章,把原来思维导图中模糊的清晰化,原来粗略的精细化。有疑问的解决它,单元导读课就是进行粗线条的梳理,锻炼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明确如何读这篇文章,把握文中的关键东西,这是检视性阅读重点训练的能力,为下一步的精读指导课做准备。
2.当学生提不出核心问题时怎么办?
课前准备:研读文本,搜集资料。课上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讨论哪些问题有研讨价值?让学生明确今后提问题要多提这样的问题。
3.交流导图的意义:讨论如何提炼概括关键词,提升学生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文本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