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在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52个常见的思维偏误。
这些思维偏误都是进化留在我们大脑里的自动运行模式,曾经他们都是帮助我们祖先生存下来的大功臣。
但是世界发展太快,特别是最近300年,我们生存的世界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大脑系统的更新时间却是以万年为单位的,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旧办法不适应新时代的现象。
最简单的比如听信权威,比如幸存者偏差,比如从众心理,复杂一点的比如禀赋效应,概率偏误,均值回归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认知偏误。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不被惯常思维束缚,那么这本书墙裂推荐给大家。
当然如果你已经看过这本书,那么可以尝试难度高一些的丹尼尔·丹尼特的《直觉泵》,里面思考工具更多,视角更加丰富,但是有点难啃,建议先来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入门。
当然今天说起这本书,是因为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思维偏误,有么有被我们忽视的,被我们的直觉默认有道理,但是其实没道理的一些观念,一些事情。
很早之前写过一篇《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有道理么?》这句话背后有时代背景,还有传播学、故事偏好在里面,但并不是一个统计学的真相。
一方面是因为期望反转带来的新闻价值,屠狗辈和读书人,违反了我们的期望人设,所以有戏剧效果,另一方面在动乱年代,邻里互助之间的平民抱团才能生存,所以仗义是有社会协作基础的,而读书人,特别是在儒家自我修行体系僵化的明清时期,读书人的使命已经从为天地立命为使命,堕落到了老百姓的反对面,变成了大反派剥削阶层。
这些综合时代背景,加上一两个偶然事件于是把这句话推进了我们的文化母体里,传到了今天。
但是任何年代,如果从统计学去进行分析,这句话并么有什么意义,更不用说到了现代,这两个群体本身也没有对比的意义。
这本来就仅仅只是一句因为对称,因为朗朗上口,所以看似非常有道理的话而已。
其实仔细看我们生活中,这样的话不要太多,不管是谚语、金句,还有抖音里那些听起来很舒服的对白,都容易通过对称和押韵,让我们忽视背后的逻辑谬误,然后击中我们的直觉,让我们觉得有道理。
比如宁愿相信这世界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嘴,比如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再比如不是猛龙不过江,不是丑女不化妆等等。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话就么有意义,押韵和对称带来的美,本身就是语言的魅力之一。
而是我们不要被这一种偏误给影响,因为对称和押韵,因为用到排比,用到转折,用到戏剧冲突,就去忽视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信息的真相。
抖音里的台词,公众号最后用来引导转发的金句,电影中在此情此景说出的动人的对白,他们用其直击情感的魅力,来打穿我们的理智层,让我们深陷其中。
如果只是情感的体验,那么尽情享受吧。
但是如果背后是涉及到自身风险的决策,请一定多想一遍,背后的信息有么有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