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
《道德经》瞻阅有感  乱之首也

《道德经》瞻阅有感  乱之首也

作者: 道清有感 | 来源:发表于2021-01-24 22:24 被阅读0次

            德经古本篇下

              唐太史令傅奕校定

  

原文  第三十八章  一百三十一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同于道的行为方式,称之为德行。

德即是,遵道、守道、奉行道之中正利他的,因果自然规律而行为做事,没有定义衡量德行的标准与规范。

因为,道之中正利他的,因果自然规律,展现的方式,是以其人之所为,还治其人之身。

此自然无为之为,本就是至尚的行为方式,所以民众仅需,回归原本的自然即可,无需提倡推崇所谓的德行。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然而,那些冠以所谓德行,而制定的约束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规章制度,便是为了使人们的品性,升华至一心利他不欲己的德行。

因为,人们的内心皆有私欲,行为皆有利己以自我得失为中心。未达到,德之一心利他不欲己的境界。所以才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道之德,乃是自然无为之为,惟有一心利他不欲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做到无所不利,无所不为之妙。

失德者所做之行为,皆是因未能完全平衡,外在的感官、感识、所得感受,而逐渐泛起贪执,滋生贪欲,动起贪念,进而失守依生理本能,取舍物欲的常态,以致施以追求物欲的贪执行为。

所以要开化引导失德者,懂得平衡抑制,因外在感官、感识、所得感受,而泛起的贪执,滋生的贪欲,动起的贪念,致使人们达到少私寡欲的状态,直至升华归复于原始状态。


崇尚以仁爱开化民众者,所做之行为,皆是以利己利他之欲而为,欲达到己与他共荣之利。

殊不知, 惟有无一己之私欲,以天下民众的荣辱得失,为自身荣辱得失者,才能得以天下民众拥护爱戴,万民归心。

所以,要开化引导民众,舍弃利己之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适度取舍物欲物质,以人民的利益而合理进退。以致民众,达到一心利他不欲己的原始状态。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崇尚以正义开化民众者,所做之为皆是以不损他护他之欲而行为,欲使民众达到不为满足己之私欲而做损害他人的行为。

殊不知民众皆因,心存利己之欲,所以才会,为满足己之私欲,而做损害他人的行为。

因此,应开化引导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知晓弃邪归正,适度克制取舍物欲物质,不可为满足己之私欲,而损害他人利益而行为。以致民众,弃恶向善奉正而行,直至民众品行提升至仁爱之境。


崇尚以礼仪开化民众者,所做之为是将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划分出等级,依等级制定相应礼仪,并以此约束限制人民的行为。

殊不知,将人民按贫富贵贱等级区分,本身就是对民众的欺凌和蔑视,民众便沦为了满足王公权贵们,满足己之私欲的创造者贡献者。王公贵族们奢靡享乐的风气,也熏染滋长着民众们,对物欲物质欲望的追求。

再以相应的礼仪制度,来约束限制民众的行为,此般状态下,民众自然不会顺从,反而导致世风日下,人人为利欲而谋,纷争抵抗四起。

由此可见,利于民众安定祥和愈好发展的,民众自然拥护爱戴。但是欺凌损害,甚至剥削压迫民众的,民众自然会奋起抵抗,甚至颠覆不合理的统治,建立能够利于民众安定祥和愈好发展的新政权。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综上所述,当统治阶级及民众,失守道之中正利他的因果自然规律后,方有德的体现,并以德来开化引导民众行为,以致民众的品性升华归复至遵道守道奉道而行的原始状态。

而当统治阶级及民众,失守德的品性后,方有仁爱的体现,并以仁爱来开化引导民众行为,以致民众的品性,升华归复至德的境界

然而当统治阶级及民众,失守仁爱的品性后,方有正义的体现,并以正义来开化引导民众行为,以致民众的品性,提升至仁爱的境界。

倘若统治阶级及民众,失守正义的品性后,方有礼仪的体现,并以礼仪来开化引导民众行为,以致民众的品性,提升至正义的境界。

殊不知,崇尚以礼仪开化引导民众,将人们按贫富贵贱等级区分,并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来约束限制民众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便是导致,民众不忠诚不信服于统治者的诱因,乃至民众愤起反抗的罪魁祸首。

当世得道证觉的圣人,就曾开示告诫当朝统治者,此之所为乃是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治世方式,亦是世风衰落,民心不古的诱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由此可见,明智賢能的統治者,都是如同爱惜自己的身体一般,爱护容载天下的民众的,绝不会欺凌剥削民众,致民众于水深火热中而不顾的。

明智賢能的統治者,以民众的荣辱得失,为自身荣辱得失,一心利益引导民众趋于愈好的形势发展。

绝不会好高骛远,以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行为方式治世御民的。

所以,后世的执政统治者,一定要引以为鉴,惟正是从。

弟子道清虔诚顶礼:本师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三叩)

回向:

弟子道清:虔诚瞻阅本师圣德道祖之圣典,仰叹本师圣德道祖,极致圆满之正等正觉。

虔诚愿以此功德回向予:本元之内一切众生,祈愿:众生身心康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自然和谐,一体共荣。

弟子道清:瞻阅本师圣德道祖之圣典,记录所感与大德先知、老师们,共同修学研习,还望大德先知、老师们不吝赐教,后学道清拜谢。

道清致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瞻阅有感  乱之首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vc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