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易服: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如启蒙日本的明末思想家朱舜水,他一生都致力于抗清和恢复汉族衣冠。逃亡到日本后,通过幕府将军德川光国传播儒家文化,逐渐形成“江户学派”。而正是这“江户学派”,在日本慢慢发展了起来,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因而日本尊其为“胜国宾师”。
其实,剃发易服的背后,是钳制明末汉族人开放精神的思想禁锢。明末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都不接受剃发易服而隐居,或被迫剃发易服却避世不出。到了清初,百家争鸣的明末思潮基本销声匿迹,以至于明末民主、虚君思想在现代中国人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清中叶,龚自珍写道“万马齐喑究可哀”,道出了清代中国思想界的沉沦。辛亥革命前后,在日本求学的梁启超、康有为发现了王阳明、朱舜水等明代思想家的影响,于是介绍回国内。成为近代思想启蒙的来源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定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但这种矛盾运动,不一定都能够促进社会制度的进步,不一定都能够促进文化的进步,也可能倒退。但一定决定其发展方向。正是因为满清落后的渔猎生产力与先进的明代封建制度的矛盾,使得社会制度走向倒退,决定了满清思想领域的全面禁锢和倒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