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那点事旅行旅行·在路上
重庆---99%的游客都不知道的老重庆的缩影

重庆---99%的游客都不知道的老重庆的缩影

作者: 苕花吃红薯 | 来源:发表于2017-01-31 21:20 被阅读36次

    很多来重庆旅游的人,应该都会去十八梯。作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取景地,很多的人可以说是慕名而去,寻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拍摄地。那里是老重庆的缩影,但几乎都拆迁完了。现在游客很多。少了那一份静谧的感觉。

    南坪,下浩。99%的游客都不知道的地方,这里是保存的很完整的老重庆的建筑群,很老重庆式的邻里生活。但这里也即将消失,现在在搬迁。因为开发,不得不把这些老房子拆掉。

    一直都很喜欢老旧的东西。可能因为能从那些东西感受过去吧,能从它们的身上猜想过去发生的事。是与过去的人与事的感情的一种维系。

    重庆直辖后,重庆的变化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天翻地覆来形容。能够让人感受到重庆老街区的地方日益的少了。大多都拆迁,建起了高楼。躺尸了几天,终于觉得要出门晒晒。下浩就成了我的首选。

    在来下浩之前,我就知道冻绿茶这个茶室。但从小逛了无数次磁器口也找不到毛儿面的我,而带朋友第一次去磁器口,别人就知道猫儿面在哪。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找到,就带着雀跃又期待的心情去了。

    敖溦,租住在南岸区下浩董家桥47号,她在这条老街上开了一间茶室即冻绿茶。

    下浩老街,曾是连接龙门浩码头和上新街的必经之地,百年前就十分繁华。而如今,这里离繁华的南滨路只有几步路,是一片遗世而独立的市井天地。

    从轻轨6号线上新街站出来,穿过右手边的马路,沿着施工围墙往东水门大桥走,你会见到一个不起眼的缺口,进入缺口往下走就能进下浩老街。

    敖溦说,她特别喜欢重庆的老街老巷,曾经开了一个名叫“我爱南岸”的主题博客,领着读者寻访南岸的老街区、老建筑以及背后的故事。从2013年开始,她又和朋友一起,拍摄了一组名为《南岸有尘地》的系列微纪录片,记录了南岸区的30多栋老建筑及部分老街区。在此过程中,敖溦自己对南岸的老街巷愈发迷恋。于是索性搬到了老街上,当一回老街居民。

    在敖溦看来,下浩老街是重庆主城中,既原汁原味保留了20世纪中叶为主的建筑特色与生活细节的老街区,又是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用重庆民间的话说,就叫出脚方便——网上一个拍敖溦和她茶室的视频,名字就叫《一个离繁华只有几步路的地方》。

    敖溦开的茶室,名叫冻绿房。她说,开茶室是给自己的一个幌子,其实就是想在老街上生活,即便茶室一直生意清淡,她也不太在意。老街的生活成本偏低——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物美价廉,还有好多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能够得到的装饰品,比如一截可以做凳子的原木,再比如老旧的木花窗,还有那些浇一点水就能长得蓬蓬勃勃的植物:虎耳草、五匹风、仙人掌、鱼仔兰以及叶片硕大的滴水观音。

    冻绿房墙上一个印有“冻绿房·3”的老门牌。其实南岸真有冻绿房这个地名,她偶然捡到这个门牌,一查资料,才知道冻绿房就是染房的意思(冻绿是种植物,在古代作为天然的绿色染料用作染布。明清时期,中国所产的冻绿已闻名国外,被称为中国绿),她觉得自己就是那种给二两颜色就要开染房的人,所以就把它用作了茶室的名字。”我在冻绿房前驻足,我觉得我见到了老板,她在二楼跟路边坐在椅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还要做一个菜,你是不是已经很饿了,还要再等一会。

    老街坊

    冻绿房所在的董家桥一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民居的窗户开得特别低,室内的地面也比室外要低50厘米左右。因为原来这里是一条小溪,后来水脏了,就用水泥板子把溪沟盖起来了,所以现在的路比居民的门口还高。以前,从涂山清水溪流下来的水,就是从他们门前流到长江里头去的。

    董家桥只是下浩老街的一部分,整个下浩老街还包括下浩正街、觉林寺、米市街、望耳楼、葡萄院等小街。据说,这一地区在清乾隆时期就已经形成街市。这条街连接长江,解放前,龙门浩老码头是重庆一个客货两用码头,从码头去上新街,下浩正街和董家桥是必经之路,再加上巴渝名刹觉林寺也在此地,百年前的下浩一带十分热闹。

    吊脚楼 织鱼网的渔夫 散步的小情侣 古建筑 午后慵懒的小猫 走走累了,来碗凉面

    如今,漫步在不通汽车的小街上,到处都能够看到昔日生活的印记。在这里,各种建筑形态杂错互交,形成了一种中西融合、贫富共处却又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单说房屋的建筑,既有典型的巴渝山地吊脚楼,也有充满巴洛克风格的欧式小洋楼;既有像搭积木一般的捆绑式简易楼房,也有重门深锁的深宅大院;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整齐的砖木结构民居,也有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红砖楼房。

    在董家桥一带,最气派的老建筑要数21号和42号两个重门深锁的大院了。据说,21号是重庆开埠时期法国永兴洋行高级职员的公寓,虽然近年经过重新修葺,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气派;42号曾经的主人,是解放前在这一带开过猪鬃厂以及商行的熊志诚。如今,他的第5个儿子还住在与小院一墙之隔的一套土木结构的民居里,大家都叫他熊老五。

    老五说,“你可以搬到环境更好的小区去,但几十年的老街坊不可能跟你一起搬过去;你有钱可以买更好的房子,但买不到街坊邻居的亲情。”老五说,在这里住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老街上什么东西都买得到。”

    虽说老街大多数老屋都人去楼空,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小酒馆、理发店、诊所、药房、裁缝铺、油蜡铺、杂货铺等,菜市场上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卤菜的,卖鸡鸭鱼肉的应有尽有,俨然一片遗世而独立的市井天地。

    在老街,拍了很多老街巷弄。有很多慵懒的猫咪,还有很多被锁链锁住的狗狗,还看到很多把水泥地面撑破的黄桷树的根。许多居民在树荫下打着麻将,在巷子的两边撑起竹竿晾着衣服,棉被。还有几家很有特色的店铺……

    这里的墙上贴着拆迁补助,还有很多间拆迁征收的办公室,不知不觉就让人想到十八梯。十八梯是重庆下城人民市井文化的缩影,下浩有爬不完的坎,看不完的青瓦房,摆不完的龙门阵。也是上一辈甚至上上一辈山城人民生活的缩影。

    其实很多的居民都不愿离开这里,不愿意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地方。就像去金刚碑时我遇见的那个奶奶,那里已经断了电,她用的是煤油灯,他还依然一个人坚守在那里,养着鸡,拾着柴,谁知道她不是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自己的故乡多呆一会。

    觉林寺是下浩片区东南方向的一条老街,它的尽头就是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觉林寺。简婆婆说,原来门口还有石刻的“哼哈二将”,“小娃儿些一天到黑在高头爬起耍。”

    “寺在龙门山之麓……其前为春秋阁,入门为夫子殿,皆以崇关圣也。中为三世佛环堂,为十八应真;西为观音阁;再西为讲堂,为客座,为鱼池,为文石,为佳卉;后为环桥,为塔院;东为僧房,为挂室,为福为厨。其庑为斋。廊外为左右亭,为荷沼。背为阴森竹,为崇冈,为环枝树,为曲流,为松阿。山如环窝,而寺适在其中……”清乾隆年间川东兵备道沈青任,曾在《渝州觉林寺碑记》对觉林寺有过详细的描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庆---99%的游客都不知道的老重庆的缩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yk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