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提倡功利性阅读,就是要从阅读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从这个目的出发,写读后感就有了三大方向,那就是你从书中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获得了什么
对你阅读的这本书进行一个归类,你就把它当作人生工具箱里的一件小工具,然后对你来说它是否有用处,有什么用,和你已经拥有的哪些工具是一个类型的,是否与其有冲突、重复,和它能搭配起来使用的工具又有哪些。。。等等,诸如此类的自我提问,可以让你明确这本书对你作用。书籍是有很多种,并不见得都对你有用,或者说不见得对你当下有用,就像你没有汽车的时候免费送一个千斤顶,你可能兴趣不大,因为现在用不着,但是当你有了汽车之后,就算便宜卖你,你都可能会考虑下,更不要说免费送你了。我们阅读亦是如此,有限时间和精力里读对我们当下最迫切最急需的书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你读完一本书后根据自身情况,对这本书进行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你读后感的一部分;
学到了什么
这个主要针对于知识,什么是知识?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说:“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我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之后对你没什么改变,那只能是信息,想想我们从小上学学习到的那些知识,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行动了呢?拿最简单的数学里“乘、除、加、减”四则运算来说吧,几乎从上学伊始就要学的最基础知识,是不是改变了我们的行动了?比如算帐,买东西,卖东西,收集,库存,。。。几乎在我们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们,它们是组成我们生活的最底层的知识。
学习了知识,还要明白它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比如我从《好好学习》一书中学习到了三个很有用的知识: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首先是反思,它要什么时候能用到呢?通常是在事情发生过后,如果事情还没发生,那就用不到反思了,要用到的是预测。反思不是总结,因为反思是对事情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了探究事情的根本原因,以避免或改善下次同类事情的发生,而总结是对事情的结果好坏进行分析,单纯地对现下结果分出个好坏。因此反思更有用处一些,学到之后,我就常常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还写一系列的反思文;
以教为学,就在教授别人的时候巩固加强自己的学习。它也有一个使用条件,就那是自己先要学习到一定程度,你不能自己还没学,就上来教别人,那是“误人子弟”了。只有自己学了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拓展,再去教别人,在此期间,可能是自己讲解过程中自己又发现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也可能是在对别人提问答疑的时候有新发现或新所得,从而达到“教了别人,提升了自己”的效果;
刻意练习,之前有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对刻意练习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读《好好学习》,作者写出了自己对刻意练习的分析和应用,对比自己对刻意练习的认识,使得对刻意练习这一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刻。首先刻意练习,大多是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可以进行的一种自我学习的方法,因此它的使用环境大多是自学,另外刻意练习的三个关键点:脱离舒适圈,及时反馈和心理表征。在有意识地脱离自己的舒适圈进行大量练习,并主动获取及时反馈,进而在明确优劣之后,有效提升或者改进,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后感也可以从这些方面下手来写,比如从书中学习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与其它知识有何关联,等等。
了解了什么
这个方向针对的信息,有些书籍可能给你提供的知识有限,但它还能提供一些信息,这可能是你之前不知道的,或者只是有所耳闻并无深入了解的,现在读了这本书,你就对这些信息有所了解,拓宽了你的认知边界,这也是一种收获。你完全可以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加上你的联想,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小结
怎样写读后感?可以从三方面来写,即从阅读中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你分开写三篇,也可以总的写一篇,都会是不错的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要你阅读之后有所想,有所感,然后写出来,就是这么简单。
“读书使我心向光明,前行不惧黑暗。”我是若见Smile,一个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新媒体小白,总想从书中获得成长,很期待获得你的关注,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