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南大街上,有一座新建成的天桥艺术中心。2018年5月18日,这里的天桥印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依托天桥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天桥文化的活化平台,展示天桥百年的历史传承——
2023年4月20日下午,参观完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我乘坐公交车返回到永定门内。在天桥艺术中心下沉广场的负一层,终于找到这座很不起眼的小博物馆,玻璃大门的风格像一座商业店铺,周围显得冷冷清清,看不见几个人影儿。
天桥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曾经是皇帝祭祀天坛、先农坛和围猎南苑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天子之桥”。这里原有一座汉白玉石桥一座,南北方向,三梁四栏。1906年,这座桥身被拆除后,改成低矮的石板桥。1934年,此桥被全部拆除,只保留下来地名。
走进博物馆展厅,跨过复原的汉白玉石桥,迎面是一幅《旧京天桥一览图》。在半弧形的墙壁之上,巨大的画卷缓缓展开,描绘了北京天桥地区繁华的市井百态。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可以看到进城的骆驼商队,可以看到行驶的有轨电车。
1.天子之桥
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当时,天桥地区是一片水乡沼泽,虽然距离主城区很近,但是没有被皇家圈禁,成为文人仕宦游览之地。
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了方便皇帝祭祀经过,在此修建白玉单孔高拱桥,取名为“天桥”。在天桥的下方,左右两侧河道,好像龙的胡须,被称为“龙须沟”。从此以后,正阳门外,天桥至永定门一段,成为人们来往的交通要道。
2.文化之桥
清朝初期,实行民族分居政策,大量官宦士子居住在南城,增添了天桥周围的人文底蕴。近代以来,国运多舛,众多文化名人、艺坛翘楚、革命人士等在此留下足迹,共同谱写吸纳中外文化和肩负时代使命的天桥文化华章。
在艺术家的眼里,在文学家的笔下,天桥成为了解老北京民间风俗的窗口。同时,天桥造就了众多的民间艺人,包括京剧、戏曲、杂技、相声、快板、评书、武术等,被称为“百戏发源地”。
3.百姓之桥
明清时期,天桥以地缘之利,吸引大批流动摊贩,成为老北京闹市区。这里是平民的娱乐场所和低档商品的交易地点,曲艺杂耍、服装鞋帽、风味小吃、缝补修理等应有尽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写道:“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当时,品天桥小吃是逛天桥的一大乐事,品类繁多,物美价廉。根据调查统计,这里有110多种小吃,几乎涵盖所有北京风味,包括面茶、老豆腐、油炸鬼、酸梅汤、冰糖葫芦等。
4.复兴之桥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一扫旧貌。在开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过去,在天桥讨生活的艺人们也紧跟时代步伐,以文艺工作者的新身份,为艺术文化事业而奋斗。
如今,在北京天桥演艺区,形成中轴线上的文化阵地,带动天桥文化的发扬与创新。这里以演艺为特色,以天桥地缘文化为依托,不断引入优秀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水准的特色功能街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