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闵子风骨——《雍也第六》第八章讲解主讲:王凯

闵子风骨——《雍也第六》第八章讲解主讲:王凯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11-18 07:33 被阅读0次

    闵子风骨——《雍也第六》第八章讲解主讲:王凯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八章。一起恭诵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bì)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wèn)上矣。”

    释义:季氏派人想让闵子骞去做费地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请好生为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一定会逃到汶水那边去了。”

    历史背景: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门一期学生,小孔子十五岁。费,为季氏的家邑。季氏目无国君,专权鲁政,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其邑宰也屡屡反叛。因听说闵子骞有贤能,想使用他,希望改变这个局面。汶,指位于齐国与鲁国之间的大汶河;汶上,是指汶河的北面,暗指齐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闵子骞曾被任命为费宰,孔子辞去司寇职务,闵子骞也跟着辞去费宰。现在季氏想重新召回他,闵子骞却不想为季氏效劳,所以对使者说,请不要再来召我,否则我会逃到汶河北面的齐国去避难。

    一,说到闵子骞,我们一定要再说一下他大孝的故事。

    所以一:孔子曾赞叹他:“孝哉闵子骞!”二十四孝之一的“闵损芦衣”,对后世传承孝道影响深远。蔡振绅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八德须知》上记载这个故事:“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棉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yǐn),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闵损,字子骞。他的生母去世很早,父亲又续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以后,厚此薄彼,不喜欢闵损。冬天来临了,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的是用棉絮做的棉衣,而给闵损穿的,却是用芦花做的,一点也不保暖。有一次,父亲外出让闵损驾车,可是因为太冷,不能控制车子的方向。父亲很不高兴,后来了解到是因为闵损穿着芦花做的衣服太单薄,身子冻僵了的缘故。一怒之下,父亲想把后母休掉。但闵损却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就是母亲在的时候,只是我一个人受寒,倘若把母亲休了,我和弟弟三个人都孤单无靠了。听闵损这么一说,父亲觉得有理,也就罢了。后母也被闵损的孝行深深感动,忏悔之前的行为,从此以后对待闵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疼爱有加!3分47秒

    “以孝治天下”,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封建政权的执政理念。fǐ《孝经》上说:“以孝事君则忠”,在家孝顺,侍奉国君必忠。《后汉书》上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要求得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定要到孝子门下去找。闵子骞是孔门德行科的代表,以大孝闻名,自然得到季氏的青睐。但是闵损厌恶季氏的专权无礼,不愿出仕。张居正说:“夫闵子隐而不仕,既不失身于权臣,其言逊而不阿,又能免祸于乱世,真可以为贤矣!然以闵子之贤,鲁君不能用之以匡公室,而使季氏欲引之以为私人,鲁之所以微而不振也。”闵子骞避世隐居,不愿入仕做官,既不委身、屈服于权臣,言语谦逊而刚正不阿,又能避免在乱世中招致祸患,真的是有贤德智慧啊 !然而,以闵子这样的贤德君子,鲁君却视而不见,不能重用他来匡正鲁国公室,强化君权,却被季氏召引管理私邑,实乃鲁国衰微而不能重振之根本原因也!张居正不是为闵子骞感叹,而是感叹这么贤德的人才没有为国家所用!上章讲从政以行仁道,本章讲不能行仁道则不必从政。我们开始纠结,)孔子对从政入仕的进退之道究竟是如何把握的?在《泰伯篇》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进退取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天下有道,应当出来入仕做官;天下无道,应当把自己隐藏起来。邦有道,你贫贱,是耻辱;邦无道,我富贵,也是耻辱。但要领会并把握这个原则并非那么容易。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愿为圣明的周武王效力。我们是否有疑问,天下有道,夷齐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出来为周朝效劳?孔子却还称赞他们“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贤人也”。而管仲却是恰恰相反,原本是辅助公子纠与齐恒公争位,后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仅不能为公子纠而死,反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有人怀疑这能算是仁吗?但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rèn)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百姓至今还得到饶益。如果没有了管仲,我们也许已沦为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之徒了。哪能像匹夫匹妇一样,为了守一个小信小节,而自杀于山沟沟里,无任何功绩而无人所知。管仲与夷齐选择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仁路径,凡人争执孰是孰非,孔子却用智者的嘉言平息这些争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思想呢?在《卫灵公篇》,孔子又评价了两个人物,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阿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般直;当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般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史鱼如同“比干剖心”一般,“生以身谏,死以尸谏”,活着直言相谏,死了还不忘“尸谏”灵公,把蘧伯玉等贤大夫举荐上来。而蘧伯玉却是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进退自如的君子。他们行仁的方式不一样,一个强立不回,以死相谏;一个待机而动,韬光养晦,但都被孔子赞许!我们理解孔子思想,通常认为邦有道则进,邦无道则退,但如何是进?如何是退?只有圣人才可以做到“无可无不可”,进了对,退也对。朱熹在《论语集注》上说:“盖居乱邦、见恶人,在圣人则可。”圣人可以出污泥而不染,能够居动乱之邦,可以与恶人共事。但圣人以下则不可以。

    《论语集注》上又说圣人以下的人:“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你刚直不阿,就会招致祸患,你优柔而无主见,必定自取其辱。并举子路与冉求的例子,说“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为季氏附益”,子路和冉求都担任季氏家宰。但子路太刚直,最后不得好死,死在乱枪乱箭的战场。而冉求趋炎附势太过,甚至助恶季氏,有失做官本分。原因是他们“盖既无先见之知,又无克乱之才故也”,就是他们俩既没有先见之明,又没有在乱世中克敌的本事。这似乎在批评子路与冉求,在赞叹闵子?但事实是,孔门弟子在乱世中入仕的很多。程子曰:“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已。”孔子的弟子中,没有到大夫家做宰官的很少。只有闵子、曾子等数人而已。其实闵子骞早年也做过季氏的邑宰。孔子弟子中有这么多人在邦无道的时候去做官,是否都是不知进退?如果说他们知进退,且有能力去进,那么是否说明闵子等隐而不仕的,他们没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能力?本章赞叹闵子不仕,不媚权贵的风骨,孔子也曾经对漆雕开做官“未能信”流露出喜悦之情。但对子路、冉求和子贡等去做官,孔子似乎也没有反对,只是他们在做官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教导他们,纠正偏差,引导施行仁政。《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生命的最高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再其次是著书立说。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即使历经长久,也不会被废弃,所以称为“三不朽”。三不朽中,其中立德是根本,立功与立言为枝末,根本坚固可以促进枝末繁荣,枝末繁荣可以坚固根本,根本与枝末相互扶助,使本末兼备。一个有德行的人,其所立的功才是正义之功、仁义之功;所立的言,才是善言善说,传世经典。立功是显示立德的功用,并可以将德行进一步升进;立言是将立德凝固成言语,流传后世,利益千秋万代。中国历史上说有三个三不朽的人,或者说二个半,即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孔子的德行,以及言教,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巅峰,后世的王阳明、曾国藩,虽然他们长期位居高位,在建功立业上似乎盖过孔子,但他们都不可与孔子平起平坐。因为立德的人,未必有因缘立功,就是孔子也是一生颠簸,除了做过一段时间的鲁国大司寇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从政的因缘。但这并不代表孔子没有能力从政。是否从政要观待当时整个时代的因缘机遇,特别是要观待众生的福德因缘。而更值得观察的是,孔子的时代,虽然他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的德行,指引了当时及后世无数的从政者,此功更是千秋万代之功!同样,孔门十哲的德行科有四位: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他们的一生大多数都没有从政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没有从政的成熟机缘。本篇第一章讲的冉雍,也就是仲弓,他出身卑微,虽然他有“可使南面”的德行,却没有“可使南面”的境遇。同样,本章讲到的闵子骞,他的德行排在颜渊之后,时代因缘选择了他成为德行的楷模,而不是劳动模范。而政事科的优等生冉有和子路,与德行科相比,他们显现起来就有很多的毛病,示现被孔子不断调教。但正是他们,将德行的功用和威力,通过他们的治政实践,不断地被显发出来。德行科显示德行的高度,政事科显示德行的广度。他们相互闪耀,彼此增辉。作为凡夫的我们,不可轻言妄评。只有时中之圣的孔子才可洞察清楚,澈见真相!说到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孔子从政进退的原则其实不在事相,而是在内心的德行上。凡将仁德牢固地立在内心,行在仁道上的,那么不管你是入仕做官还是隐居怀卷,不管你是刚直不阿,还是危行言孙,都是在“进”,所谓“进”,就是德行有升进,智慧有提升。否则的话,你进也错、退也错;刚也错,柔也错。所谓错,就是“退”,德行有退步,智慧变下劣。本章,我们赞美闵子的风骨,但不以此轻蔑冉有、子路等从政的勇气;同样,也不拿冉有、子路从政的勇气,来否定闵子等德行科学生的能力与智慧。德行科、政事科,还有言语科、文学科的优秀学生们,圆满了整个孔门团队!

    (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门德行科的学生与政事科的学生,他们是如何分别示现行仁道的?

    2、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之间的关系如何?

    3、孔子入仕从政的进退之道,是在哪里安立的?真正的“进”有什么特征?真正的“退”有什么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闵子风骨——《雍也第六》第八章讲解主讲:王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cd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