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第三篇收尾。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皇帝就要开始一出闹剧的导演了(以下引用均自《乾隆实录》和《清史稿·尹壮图传》):
首先,显示非常重视此事,高调宣称,爱卿的奏议“不为无见”,很有道理,督抚官员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毕竟那么多人,也没法确保人人都能因罚银子而吸取教训。另外,“壮图既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令指实覆奏。”既然你尹壮图上奏,那说明你手里是有证据的,请一一报来吧,这样轻松把皮球踢了回去。他没有让有司官员去执行,而让一个没有什么职权的学士提供证据,这不是明摆着坑人么,说明乾隆皇帝并不是真心处理此事。然而尹壮图不知道是没看出来乾隆的心思,还是就是一位耿直boy,立即回奏说这是他回京的见闻,由此推知,各省风气应大抵如此,于是轻率地“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臣往各省密查亏空”。从后面就能看出来,他已经落入了乾隆设下的圈套里。收到回奏后,乾隆很高兴,鱼上钩了,于是继续表演,“壮图覆奏,并未指实”,你一句话说途经的地方,诸省商民“蹙额兴叹”,这不是说在我统治的盛世下,“民不堪命”,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到这里,乾隆的措辞已经比较强硬了,他认为,这是在否定他这几十年的政绩,于是严厉要求,“此闻自何人,见于何处,仍令指实覆奏”,从哪看到的,从哪听说的,请拿出实证来,言外之意,没有证据,就是欺君大罪。这个时候的尹壮图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已经不是一封普通的奏疏了,涉及到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了,终于承认自己措词过当,请治罪。为时晚矣,上了贼船可没那么容易下来。
不复当年的乾隆帝乾隆决不是那么容易善罢甘休的人,他要让你心服口服。你不是要求派满洲大臣一同下去密查么,我就准了;但另一方面,却让和珅通知全国:
“尹壮图逞臆妄言,陈奏不实,自问亦难解免。今已令侍郎庆成,带伊前往所指书麟管辖之山西省,切实盘查,若果有亏缺,即当严行究办;若毫无亏缺,则是尹壮图以捕风捉影之谈,为沽誉邀名之举。不但诬地方官以贪污之罪,并将天下亿兆民人感戴真诚,全为泯没。试令尹壮图清夜扪心,亦何忍为此耶?著将尹壮图莠言乱政之处,通谕知之。”
这不是就是提前给地方官员打好招呼,做好文章吗?甚至已经定性尹壮图“莠言乱政”。明火执仗,让全体官员配合演戏。所以这能查出什么来呢?无非按剧本走过场而已。第一站山西,山西大同知府是和珅的舅舅明保,人家早就准备好了,还想查出亏空来?尹壮图倒也有点识趣,没查到什么,请还京治罪。但是乾隆不会这样作罢的,就算演戏,也要让你坚持到最后。山西一个地方还不够,继续命令命满洲大臣庆成偕壮图再赴直隶、山东、江南诸省。地方官员对庆成热情接待,尹壮图则被冷落一旁,每到一个地方,庆成就被邀去赴宴数日,而尹壮图则一个人留在馆驿之中,甚至被人监视一言一行,连饭食也没有人预备。在各地查访途中,乾隆还不忘“寄谕壮图,问途中见商民蹙额兴叹状否”?都这种情况下了,你一个皇帝导演着整场戏,还要假惺惺问演员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不是开玩笑么。尹壮图只能回奏,“目见商民乐业,绝无蹙额兴叹情事”。乾隆还下令给庆成,让他“指实二三人”,到哪里找去。一处处地方走下来,尹壮图也渐渐明白了皇帝的意图。赶鸭子上架,全国大游行,不啻于一场“全国批斗大会”,批斗的对象是尹壮图,批斗群众是大清官员。尹壮图虽然满心愤懑,却无可奈何,硬着头皮向皇上写折子,“自承虚诳,奏请治罪”。臣错了,臣有罪,请皇上治罪。
宠臣和珅几个月后,一行调查的人终于返回京城。这触犯龙颜又得罪同僚的,官员们能放过尹壮图吗?于是被下刑部治罪,审定谳罪“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拟斩立决,报给皇帝。这个时候,乾隆的目的业已达到,于是总结陈词,说尹壮图“逞臆妄言”,不过呢,朕宽大为怀,“不必遽加重罪”。
至此皆大欢喜,我乾隆的面子保住了,你尹壮图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继续在京工作,降职为内阁侍读。“议罪银”制度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场声势浩大的节目也落下了帷幕。
今天我们来看,这是何其荒谬,堂堂一国之君,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粉饰太平,伙同群臣,掩耳盗铃。最终,他的目的是达到了。然而,戏演得再好,终归要落幕,终归都是假的。他在世时,可以无视掩盖在繁荣下的衰败,继续过着天朝上国的逍遥日子,但是,大清王朝也就在这虚假繁荣里慢慢腐烂。西方列强们国势蒸蒸日上,纷纷走上扩张之路,几十年后,他们的坚船利炮就将撬开中国的大门。
往后的历史,我们也都清楚了。
落日余晖 我大清要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