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英国生活,那你英语一定很好吧?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你来了英国,圈子里依然都是中国人,仅限于用英语打招呼的话,那么整体英语水平不会有明显提升,甚至母语系统还可能退化。
在国外生活的人回国之后可能出现中英文夹杂的情况,这个阶段可长可短,当然不排除有的人确实就想说英文词装一下,实际上大部分人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汇来传达自己的信息,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更简单的英文单词。
说说我的亲身经历。
我刚到英国的前三天,基本上听不懂周围的人在说什么,反应慢半拍。一方面是因为还在倒时差,另一方面是完全不熟悉他们的语音语调,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同事们大部分不是英国本地的,而是德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甚至瑞士国籍人,大家都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的,所以谁的英文表达更地道也说不清楚。
刚开始跟英国本地的老师沟通时,存在一定的障碍,我说的话对方都能听懂,但对方说的我就得认真思考一下。刚到英国的前两周,我每天都非常疲惫,事实上初期工作量并不大,主要是听课,我以为是倒时差的缘故,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每天语言系统不停转换和信息处理造成的疲惫。
我在国内接触的英语老师很多都是美式口音,或者是出于教学需要而刻意调整的后的美式夹杂少量英式的口音,这应该跟我们这一代学习英文的经历有关,我们当时学英文的教材美式英语居多,甚至有时教材是英式英语,而我们的老师说的仍是美语。
相对来说,美式英语的吞音没有那么严重,卷舌音发得更饱满,发音时的唇形也更夸张。而英式英语的重音总是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者说落在我们不习惯的地方,而且也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是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就像不同城市的人普通话多少带点儿口音,所以初来的时候,对他们的语音语调把握得不好。
我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虽然英国本地不是每个人都一口伦敦腔,但是很多来英国的外国人,却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包括我自己,经过半年的浸泡,也不敢说没有伦敦口音。
我去格拉斯哥玩的时候,我朋友说我点咖啡时的那两句英语就特别“伦敦”;我给国内的学生上英文课时,对方也说我现在说话有点儿《傲慢与偏见》那味儿;甚至还有同学说我现在的中文也带了点英国味儿。
以上都是熟悉我的人给我的反馈,直到我去北爱尔兰旅行的时候,一位老太太问我和朋友是不是从伦敦来,我才意识到:不管是在中国人眼里还是外国人眼里,我说英文是带了口音的,而这口音竟不是来自我的母语——中文。
并非刻意为之,毕竟在陌生环境下跟陌生人交谈时,我们也没有余力去刻意调动自己的腔调,这和给学生上课就自动切换播音腔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别人能够马上捕捉到我们的英文有“伦敦腔”,这就说明我们的语音语调确实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想拥有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最好就是能去伦敦生活一段时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当中,目的语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语音语调的塑造方面。暂时没有条件去目的语环境生活的话,可以在国内模拟这样的目的语环境。比如很多英语老师建议学生去看英语电影,参与到英语小班课上和师生互动,客观上来说,这样的语言环境模拟效果是有限的,毕竟没有生存压力,没有“此刻不说英文就活不下去”的信念感。
除了有目的语环境,学习者还需要刻意将自己融入这个环境中,否则英语水平不会有明显提升。有的留学生在国内通过了雅思考试,出国读书期间,并没有进入当地人的社交圈,而是选择和自己的同胞住在一起。除了上课以外,出行和游玩,他们几乎接触不到外国人。而且很多大学教授并不是英国本土教师,他们的英语也不一定“地道”,在课堂上他们被要求鼓励学生有更多的输出,教师自己的语言输出是不能超出一定比例的。
所以即使到了英国,如果不刻意和当地人社交,留学生是可以完全将自己隔绝在英文社交圈之外的。但是和当地人社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从来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学生更是如此。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老师适应能力可能强一些,因为有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背景,同时也有融入当地文化的主观愿望。如果一开始就做好遭遇“文化休克”的心理准备,反而不容易进入文化适应的挫折期,即使进入挫折期也能够自知自查并且及时调整,所以在我抵达英国第三周,一切的生活就进入正轨了。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在英国生活英语就会变好吗?
回答是:不一定。来英国生活,只是为你的英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核心还是在于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语言的学习伴随着文化的汲取,如果能以较为理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对比两国文化的差异,在社交时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英语的水平也会有质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