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四川跟云南栽秧差不多吧!大概农历三月份吧(我记不清楚准确时间了)把稻种大概一亩田二斤种,用水漫泡两天,滤掉水,包产到户后,大多农民会用筲箕装好摊开放在煮过饭的锅里加温发芽。
待发出二三毫米的芽后在菜园地里挖一个长方形的小坑,二十厘米深吧,很平整,先倒入5到10厘米深的粪水,待干后撒上细沙,或草木灰和干牛粪混杂的干粪,均匀撒上发了芽的稻种,再用细沙盖好,坑上用竹片架拱盖上塑料膜,这样形成一个天然温室。
待小秧苗长至5厘米左右,白天先揭开薄塑料膜,晚上又盖好塑料膜,以适应自然温度。待长到一至二片叶子,再移栽至平整好的小秧苗水田,间距约10厘米左右。
小秧田也是用粪水泼一二遍,有的加上磷肥,用人力或牛耕,反复耕耘整平,整细成於泥浆,放干水,并分成约八九十厘米宽长方形的小块,块与块之间有水沟,再用木抹子抹平,才插小秧苗。
有农谚:深栽芋子,浅栽姜,秧子栽在皮皮上。
如果小秧苗的根插入得太深,秧苗很难转变成活,甚至会得根腐病,不喷农药救治会大部分病死!
还有的是几十户人合伙,修个小温室。砌两堵间距约五米的墙,宽二至三米,高的两米,用竹子搭在两堵墙上,架拱,再盖上塑料膜,室内地上挖灶,放柴的灶口在墙外,搁上锅掺好水,专人负责烧火看温度照管。
室内用竹子编成长方形一块一块的分层放置,上边撒稻种,蒸到出现一至二片叶子就移至小秧苗田里。
修温室的方式耗废大量人力物力,培育的秧苗细瘦不抗病,被淘汰了!
这期间正是小麦抽穗,油菜,胡豆,豌豆等农作物开花结果的时候。
水田里有蚂蟥,很少,很少,偶然间看到,水沟里也有。堰塘里要多点,但并不是一听到水响就一群一群的游过来吸人血。蚂蟥听水响有这样子的话。
秧苗长到三四十厘米,金黄小麦油菜籽收割之后,把田耕好,放入水再反复耕耘平整撒上磷肥,才把长大的秧苗又移栽至更大的秧田,这一次移栽后就到抽穗开花结籽!
这其中对于种过小麦,油菜等旱粮作物的田还有个技术活要处理好。由于种了旱粮,冬天缺水,梯田有坎的一方底部会有大量的细裂缝,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会把田里的水漏掉。
于是就有个技术活叫搅田边,用牛或耕田机把有田坎的一方约二三米宽,反复耕耙,把粗的泥块搅成细於泥浆浸入逢中,就防止把水漏掉,还得把田埂边也抹一层泥浆。
另外,粘性强的泥土做的田一般放三四次水就可以保持到收稻子。若是冲积平原的砂土做的田不保水,得经常往田里放水。
当然,越往南方走,由于雨水多或地式低洼处,不利于排干水,无法用来种植小麦,豌豆,蔬菜等作物,农民就让田里常年都关满水,只种水稻,或藕。
我们当地,大多数是女人小孩扯秧苗,洗掉根部大量的泥浆(听爷辈人说农业合作社搞大跃进时不许洗泥,很多人挑不动秧苗。)并捆成一把一把的,由力壮的男人挑至大秧田。
栽秧大多按行距约30厘米,或一尺宽吧,株距约15至20厘米。为了不栽得稀密不均匀,人们会牵一根绳子,站一排人挨着绳子栽一排秧,两头再把绳移一下又栽一排秧。
由于上一种栽秧速度慢,大多数采用绳子作依据,栽一排秧,然后用尺子量好四排秧的行距,空着,再用牵绳子作依据栽一排秧,依次向秧田的另一端排过去。
留下的空格,留足秧苗,由一个人在里边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式插大秧苗,左右行距分得差不多就行,与上图类似。
秧栽好几天后,秧叶颜色转青就可施肥,过去是磷肥,碳酸氢铵,尿素,钾肥。平时要防止稻瘟病,钻心虫,又称二化螟,三化冥。
过去是用杀虫双,水铵硫磷,大粒剂之类的农药。
后来发展男女老幼都栽秧割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