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十七天》是我今年看过的第二部与西藏有关的片子,第一部是《冈仁波齐》。
没看电影前,对于西藏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湛蓝的天空、强烈的紫外线、干燥的空气和布达拉宫。风景是美的,不考虑高原反应的话或许我会有去一次的愿望。但是看完这两部片子后,我觉得如果没有特别强烈的意志与明确的目的的话,也许这辈子我都不会踏上那片土地。
不会踏上并不代表我讨厌它,相反,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就像《冈仁波齐》中朝圣的人无论怎样都会坚定地将朝拜之路走下去;《七十七天》中杨横穿羌塘为了自由一样;我觉得去那里需要一个理由,心灵上的理由。不管是信仰还是意愿,只有强烈如生存般的念头在脑海中不断的闪过,才有了到西藏的意义。
那片土地终究是神圣的,在我还未开化前,不愿做单纯的观光者欣赏风景,更愿意在理智与思想都成熟时到达那片未知圣地思考,顿悟。
回到电影《七十七天》,这部电影根据杨柳松的旅行文字《北方的空地》改编。
知乎上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杨柳松:
他是户外大神+一流作家+一级探洞者++旅行家+专业摄影师+博物学家+西藏爱好者+荒原迷恋者+民族风俗研究者。热爱自虐。
他的功绩:藏北三大无人区自力推行77天穿越,雨季雅鲁藏布江穿越,完整探索世界第二洞穴系统(贵州北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漂流),三本书,一部即将出世的电影,还有更多。
《北方的空地》是他在穿越羌塘后在网上发表的文字,次年出版成书,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和文字都将羌塘这片无人之地的美丽呈现出来。
藏语“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狭义指藏北无人区,实则是所有北方未知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植物动物是它的主人,独自进行无动力穿越的杨则更像一个探险者,闯入秘境之中,行走并试图融入这里。
和电影中所强调的寻找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同(虽然热血但略显扯淡)。杨的文字显得更有底气更专业更理性。他将羌塘视作是最后追逐自由之地,但是只字片语之间并未将自由当作口号,只是用平淡的口吻描述着一天的计划和安排。
从界山大阪开始一路向东经邦达错、羊湖、若拉错、岗扎日,横穿整个藏北无人区后改由北上进入阿尔金无人区,经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鲸鱼湖……在阿奇克库勒湖遇人总共77天的行程,74天都在无人区中独自行走。其中的艰辛与危险可想而知。
此次遇狼七次,其中五次是对狼。狼现在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神雕侠侣模式,至于集团军似的狼群很罕见了。另遇熊五次,有两次距离特别近,其中还和一只同走了一段路,就像约好了散步似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与遇狼一样不要后退、不要恐惧。把熊惹火了,他的冲刺时速是40公里,你能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跑过他吗?
附上杨近距离所拍的狼与熊。
如果说电影《七十七天》是介绍羌塘的画报,将羌塘的美丽展露无疑,激发了无数人想要一个人走一趟的想法的话,那么《北方的空地》更像羌塘穿越手则,一字一句都是亲身经历,经验之宝贵不容忽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西藏?为什么要一个人穿越羌塘?
电影中有一句说的很好:有的人在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没有理想与信念终究活得如同行尸走肉般干瘪,也许很多人看了电影后会激情澎湃的嚷嚷,我要这样要那样……最终能完成的又有几样?
为什么去西藏?为什么要一个人穿越羌塘?在做这件事情前,先问问内心的声音让它指引你找到应该走下去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