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第1.2节的复盘
一、阿德勒原来这么厉害?
今天扫除了一个知识盲点:就是一提到心理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和荣格,
但实际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但很多人不知道阿德勒,是因为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它是一门不单纯为了做学问的学问!
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
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领先时代100年的阿德勒,思想非常超前,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二、抛出这节观点“人人都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吗?”
1.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每个人都期待改变,原因是:大家都无法改变。
如果轻易就可以改变,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了。这种说法对吗?答案是,不对!
我们之所以“期待改变”,是与“过去”相对而言的。
我们以为过去无法改变,所以导致我们的现状无法改变。
正如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
很多人把“原因论”理解为“宿命论”:你过去的、童年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你。
这种观点在人群中非常流行,因为它迎合了人性中依赖、逃避甚至愤怒宣泄的理由。
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认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
但是“过去的事情”根本无法改变啊!就是说我们注定无法改变现状呗!那我还努力个啥?
这就导致,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不会再更进一步成长!
2.阿德勒的“目的论”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提出: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
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相反,他认为我们的现状,与过去没有关系。
我们目前状况糟糕,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害怕改变、害怕失败、害怕丢脸,
在这种“目的”的支配下,从“过去的某种原因”中寻找逃避现实的理由。
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补充一句,这个论点,并不是否认过去遭遇的大灾害,或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反这个观点承认其巨大影响。
但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
就算你遇到了父母的虐待,或者职场上受到欺辱,以至产生某种心理创伤,但这已然过去,你再执着也没有任何作用!
创伤摆在那里,它是客观存在的,你怎么对待它,却是你自己可以把控的!
一味沉溺,只会让你陷入“受害者心理”无法自拔。
你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你自己在选择自己如何生活,而不是过去别人给你造成的创伤。
别人无权决定你的生活,他们也无法影响你的人生!
就像案例里提到的那个闭门不出的青年,他不是不能出门,
“不出门”只是他的目的,而一出门就“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只是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制作出来的不安情绪。
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他闭门不出,会让父母非常担心,会非常关注他,这样他就将父母所有的关注集于自己一身了,还能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呵护和照顾!
而一旦出去,失败了怎么办?被别人发现原来我很无能多丢人啊?父母还会像现在这样关爱我吗?
他害怕自己沦为无人关注的平庸之辈,他也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平庸、自己的无能,因此他不敢改变。
闷在家里,有吃有喝,不用面对职场的竞争和尔虞我诈,已经成了他的“舒适区”。
他的懦弱和自私,却还要归结在父母对他的虐待上!这种“受害者心理”,是弱者的体现!
请记住,生活的主动权永远在你手上!
你选择过怎样的人生,是由你现在的每一个信念、每一个勇敢的行动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过去所决定的。
当你的目的是积极阳光地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会大胆突破、不断尝试。
过去的经历也就没有没那么重要了!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人人都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吗?”,我们的答案清晰明确:对的!
只要大胆抛开对“过去”的执念、勇敢向前,一切都可以慢慢改变,人人都可以很简单地获得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