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衢州,我爸在江山,我妈在上虞,天各一方,只能在家庭群聊天说事。
前几天的某一天,上虞狂风大作,我妈在群里留言,说要去看看家里的雨棚,上次好像快要掉下来了,这次风大,赶紧再去看下。
我爸接着留言:赶紧找个五金店修一下。我妈抱怨我爸,指派任务最厉害,自己什么都不干。上次也提过一次,没看见我爸积极去修,现在自己人不在老家,说起人家倒是顺溜。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我默默地离开群。
在我印象中,我家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遇事先责备当事人一通。我小时候,考试考差了,东西弄丢了,遇到不顺心的事,第一时间肯定不是告诉父母,反而是隐瞒父母。我妈说我报喜不报忧。其实是家风使然。说了有什么用呢,除了被说几句,更加难过之外也就没什么了。
我外婆在这方面做得要好很多。大概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外婆差我去附近小卖部买一袋绵白糖,她反复说了好几遍,是绵白糖,不是沙白糖,我也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我是个很内向的小孩,也不敢问明白。点着头就出发了。
结果,我买错了。外婆一句话也没有责备我。她拉着我的手,走进小卖部,跟老板说明情况后,换成了绵白糖。我当时感到很内疚,并深深地记住了两种糖的区别。
当一个人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对她最大的期待不就是认识到错误,然后从错误中有所收获么?
现在,我自己为人母,在遇事不责备这件事情上还需要继续练习。
儿子三四年级时,经常跟人打架,逃拓展课躲在厕所看书。老师来向父母告状时,我很少立刻责备儿子,总是尽量先还原事情的起因经过,从同理他的角度出发,和他对话。
现在儿子五年级了,到目前为止,没有打架事件发生(大概班里的男孩开始长大了),也不逃课了。(之前逃课是因为爸爸给他选了不喜欢的拓展课,后来尽量按他的意愿选课)
但孩子成绩考得不理想,字写得歪七扭八,作文完成得敷衍潦草,上网课,偷偷看线上小说时,我还是会常常忍不住当即火冒三丈。
每每反思,一件事如果不能引起对方内心深刻的反省,光靠外部的盯,吼,骂,基本上是无效的。
我决定,五月份的家庭教育主题是:遇事不责备,至少不首先责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