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青的年代

知青的年代

作者: 苏若华 | 来源:发表于2018-01-12 14:29 被阅读37次

<p>20世纪50年代,城里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纷纷离开城里到农村插队落户。
知青来到了贫困的农村,受到了村里人的优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农村里的娃除了男孩子可以进学堂上几年学,不读书了就回到家里干活。女孩子则留在家里干农活,将来嫁了人也还是离不开干活的。无论男女,他们都渴望获得新的知识。
每个生长在农村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可以离开这里飞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
就像我的奶奶,她其实是一个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农村妇女,她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只怪自己生长在农村不能与城市的女孩子一样可以进学堂读书,所以她对教师这份职业带着一份憧憬与崇敬之情。
我奶奶曾这样说过:“我从小就渴望能进学校读书,有时候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总会经过学堂的门口,我会进去透过窗户偷偷向里头张望,老师站在讲台上,左手捧着书,右手挥舞着白色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台下的学生们毕恭毕敬的齐声朗读。”
乡里来了新人,是城里来的知识份子,说是响应国家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来体验拼下中农的艰苦劳动的革命精神,一时间乡里炸开了锅一样,都争先恐后去围观,抢着看西洋镜似的。
知青阿添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从苏州来的青年,下放到离八坼镇偏远的村庄,与北厍川心港相邻。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来回主要靠船运,阿添跟着其他人一起沿着跳板跳下船。就这样,阿添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
初来乍到,他被乡领导安排到了村里的招待所居住。第一天到来,他就享受到了农村人的热情款待。
在阿添的知青生涯中,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和乡邻一起到田里劳作,后来乡学堂需要一名老师,村里的领导见阿添是城里过来的,就把他安排到了村里的学堂担任教师一职。
受过教育的阿添成了农户家里的常客,谈天说地,聊聊外面的世界、城里人的生活。村里姑娘羡慕他的侃侃而谈,仰慕她的见多识广。得知阿添尚未婚配,村里就索性替他做了个媒,李家最小的女儿就成了他的妻子。
当时李姑娘做好了有天阿添返城以后两地分居的准备,却没想到阿添并没有打算返回苏州去。(苏州分配到的房子留给了他的大儿子)他留在这里做老师,办厂,直到多年后搬到了八坼镇上,李姑娘也一起跟着他去了镇上生活。
对于现在来说,李姑娘当时的苦其实是值得的,她去了镇上有工作,现在退休了也有养老保险,日常生活不用麻烦小辈能够自理,对于她来说,因为是李家最小的女儿,前面都有哥哥姐姐的疼爱,从小没有干惯农活,现在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着实实惠。
</p>

相关文章

  • 知青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城里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纷纷离开城里到农村插队落户。知青来到了贫困的农...

  • 知青年代趣事

    知青喝高误砸尿罐 新居成水漫金山 我们1968年下乡日照,社员给盖了新房。迁新居不久,有一天大队长的儿子准备结婚,...

  • 回忆知青年代

    (一) 别梦依稀还少年,乘得东风落金盏。 扬起突击队大旗,风雷激荡在田间。...

  • 蹉跎的岁月,知青的年代!

    今天早上我看了小羊羔上的,知青各种地方的牌。上面写着,知青园,等等,不同的字,它说明年那时知青的岁月,那是一九六四...

  • 《知青人物》16—六十年前四知青

    《知青人物》16—六十年前四知青 母亲得知我在写《知青人物》,把我叫去审查一番,叮嘱今非随意写作年代,直叙可以,不...

  • 读书二三事

    有个60年代的知青忘年交 。当他深情回忆知青生活的时候,一直强调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面读书,是他艰苦知青生活中的幸福情...

  • 爱的钻石

    郭相麟 一个叫梅的女子,在知青年代她差点被村干部非礼,在危难之间被知青华解围,知青华从此对梅牵挂心中,但梅却爱...

  • 黑白笔记

    这名字乍一看有点描写社会上的事。其实不然,以肖复兴等知青为原型。描写60年代知青下乡的故事。60年代广大城市青年响...

  • 知青点记忆片段

    我出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我们大队是知青点,前前后后来下乡的知青大概有十批左右。因为我能记起来的是第八批知青...

  • 往事勾沉(带队干部老贵)

    知青带队干部老贵 文/文斌今嗨 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巳经接近尾声。可是,当时在下放知青中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青的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qt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