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九个月的女儿已经习惯给我们抱着、背着到处游玩,习惯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观察、聆听与感受,习惯在各种陌生的地方也能毫不客气地吃喝拉撒睡。
在小家伙出生3个月左右,我们就开始带她体验的士、公交车、地铁、和谐号动车等不同的交通工具,带她到菜市场看花花绿绿的蔬菜瓜果、鸡鸭鱼,带她到公园闻闻大自然的味道,带她到西城都荟、宜家家居等不同类型的商场见识商业的繁华,带她到孩子乐园或游乐场感受其他小朋友玩耍的乐趣……
当然,必然有人会质疑带宝宝出行的意义,“宝宝还那么小,能学到什么,能记住什么?”“旅途中的天气、温差、水土等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对宝宝来说太折腾,大人也会累得半死,活受罪!”“外面环境那么复杂,小孩子出去容易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不安全。”“这么小的孩子到处跑,有什么意义?待她长大了,再带她出去,岂不更好?”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带这么小的孩子到处转悠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花钱又花时间带着小家伙,坐上一两个小时地铁千里迢迢去到华南植物园,她却只是一味地盯着地上的影子,对周边的奇花异草毫无兴致;当我们牺牲休息时间,带着小家伙,参加宝宝嘉年华活动,她却只是旁若无人地玩手上的气球;当我抱着小家伙在长隆飞鸟乐园从园区的南边走到北边,再从北边走到南边,直接累坏了腰,她却热衷于玩自己的手指,对满园的珍稀鸟类视而不见;当我们不辞辛苦,兜兜转转带她到图书馆沾沾书香气,她却还没进馆就已经开始呼呼大睡,出馆后却又立马精神百倍。
至于,宝宝在出行游玩中到底能收获到什么,暂时无法准确得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一次带宝宝出行,都是一个考验体力与耐心的过程。带小宝宝出门,比两个大人出门要麻烦得多,要带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多了一倍不止,可以选择去的地方也小地都,行程安排也不能像以前那么随意。每次带小家伙出行,短途的话,是我背一个背包,里面装着各种带娃设备,如几个奶瓶、足够量的奶粉、装满热水的保温壶、小玩具、纸尿片、干纸巾、湿巾、纱巾、宝宝衣服等等。妻子则拎一个小包,里面放着随时满足宝宝需求的物件,如一个装着净水的奶瓶,一个装着奶粉的储奶盒,一把扇子、一条抹口水的纱巾等。长途出行的话,要带的东西就更多了,标准搭配是我背一个登山包,外加一个拖箱,妻子则一个背包加一个小包,简直就像搬家。
除了大包小包,在出行中还要妥善处理宝宝的吃喝拉撒睡,随时满足他/她的生理需求。特别是,宝宝一旦感觉到肚子饿,必然是用尽吃奶的力气“哇哇”大哭,管你是处在拥挤的地铁里,还是呆在安静的公园。往往这个时候,不仅需要你是否有足够的厚脸皮忍受宝宝哭声骚扰到别人的尴尬,还考验你能否迅速、准备地判断出宝宝的需求,及时满足其需求。要是碰到拉尿拉屎,更是麻烦。在外面很多地方都很难找到合适的环境给你换尿布,这个时候,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可是,不管有多难,有多麻烦,我都还是坚持带宝宝出游。因为,每次出游回来,我都发现宝宝会有一些特别的进步。原来小家伙很怕生,见到陌生人就哭。在出去游玩几次之后,小家伙不再那么怕生,也不再害怕热闹的人群,在地铁上经常对着身边的人微笑,“调戏”别人,有时还会用手摸旁边的人,吸引别人注意。国庆时去东莞走亲戚,小家伙饶有兴趣地亲戚家三四岁的小朋友大口喝粥。回来之后,小家伙很快也开始大口大口喝粥。11月份,当小家伙7个多月大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会在饿时、困时叫“mama”,开心、兴奋时叫“baba”,而且经常玩着玩着咿咿呀呀自言自语说个不停,虽然可能只是些无意识的发音。
尽管有人会说,这些表现可能正好是到了小孩子的自然发展阶段,但我还是相信,出门的见识,或多或少加速触发了这些事件。而且,即使她以后不一定记得每个风景每个细节,甚至可能连走过哪些地方都毫无印象,但是她一定记得跟着爸爸妈妈出行的感觉,记得爸爸妈妈的温馨陪伴。在这个一次次出行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陪伴孩子一起的我们。
饭一口一口地吃,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游玩或不去游玩,去旅行或不去旅行,孩子都在一天一天地长大。只不过,当我们真正了解带孩子旅行的意义的时候,孩子或许已经长大。
就像工作中很多事情一样,到底是因为有意义才去做,还是因为去做了才变得有意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