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期娱乐节目看到久未露面的小陶虹很惊喜,节目中她几次诚恳又温暖的点评,并且贡献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表演。当时还感叹,这么有颜值有演技又有思想的好演员为什么不出来演戏呢?
直到网络一档育儿节目请小陶虹做嘉宾分享,我才发现她同样是那么有思想有温度的妈妈。
有了女儿徐小宝之后,小陶虹选择做一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她暂时减少了演戏和事业,只接一些不占用太多精力的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几乎全都分配给家庭和孩子。
小陶虹是明星里少有亲力亲为带孩子的,她不用长辈帮忙也不请阿姨,被朋友们称作是“为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投入最多的母亲”。
很多人都评论说小陶虹在婚后牺牲了才华,能力和事业前景,非常伟大,但她自己并没看得那么重。她说这只是她遵从内心的选择,她认为培养一个小生命成长、学习、成人,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她语言诚恳而温暖,娓娓道出她的“遵循母爱的本能”育儿经,让我找到内心的共鸣。
01.
父母不应该从上帝视角去指导孩子,而是平等相待,一起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这个做法我简直不能更赞同了。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时候,都不自觉的展示出了一种上帝般的傲慢。我们是正确的,有权威的,有能力的。所以可以随意的评价孩子的各种行为,指出他们的“错误”,使用各种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可实际上,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欺负弱小“而已。
我们第一次做父母,他们第一次看世界。各种冲突说白了是因为我们先来,他们后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正确。
表面上,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各种错误简直太多了。
他们爱捣乱,破坏力强,好好的东西偏要弄坏拆散;脾气又大又坏,毫无征兆的哭闹令人心烦;他们上蹿下跳一刻也不闲着,让人脱不开身。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始终记得,他们只是在尝试用自己的行为来了解周围的一切,仅此而已。
正因为他们什么都不会,才需要我们手把手一点点的去教。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有机会学着去沟通,学会想各种办法把自己已知的输出出来,学着去积极的引导沟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语言和行为的分寸,变的更成熟更平和。这是我们自身成长的机会。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重新以最好奇,最热情,最勇敢的方式认知熟悉的周围,每一个人,每一个物品,每一件事。
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因为每个成年人,都曾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曾无条件的爱着父母。好好爱孩子,就像理解当年的自己一样。
02.
遵循母爱的本能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随时接收周围不同的育儿信息,关于喂养,性格发展,动作发展等各种,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宝贝的成长。
看到理论多了,自然就会影响自己的做法,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了一个试验品去检验这条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两年的总结和反思,才明白很多理论并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比如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育儿理论是孩子不要抱着睡,要抓住他的睡眠信号,把他放在自己的小床上安静的独立入睡,这才是正确的睡眠习惯。我在忱忱两个月起就按照这个理论执行。
忱忱属于一个高表达的孩子,那么小的婴儿入睡前会反复小声的哭,不理他就大声的哭,然后哭到抽抽有时候还会吐奶,而不是哭着睡着。常常是抱起来要睡了,放下就哭,能反复坚持一个小时。可是你多抱他十分钟左右,他就自己睡着了。
后来我内心接受不了这种哭闹的培养,我感觉得到,他是太需要安全的怀抱了。相反的,我同事家的孩子用这个方法训练就很有效。
还有就是睡小床。忱忱四个月之前一直是睡小床的,一方面是考虑独立入睡的原则,另一方面我怕压到他。后来他会翻身了之后,他总能用莫名姿势和方法拱到我身边来,把他放回去关上床栏,他就会又哭又闹一直到我去抱他。
我跟育儿达人兼闺蜜馒头小姐诉苦,她告诉说,她家麦荳一岁半以前都是训练睡小床的。会说话之后,睡觉之前就喜欢赖在妈妈的床上,说想睡妈妈的枕头,盖妈妈的被子。她才看到孩子是多么喜欢她,依恋她,于是她把麦荳抱到大床上一起睡,彼此都特别满足。
她跟我感概的说,她有点后悔,那时候小麦荳虽然在小床上睡的不错,但也经常会哭闹。为什么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那么坚决的拒绝她,麦荳当时一定很失望。而且从后来看,并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再来一次,她不会那么相信科学睡眠法的。
听了这些,我就果断的把忱忱转到大床上,直到现在,能引导的时候让他自己睡去,不好的时候还是要哄要抱。我不再纠结,睡前一小时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光。能亲密的时光并不会有多久,要执着些什么呢?
做妈妈的其实很容易就能感知孩子的喜怒哀乐,这是天性。一个不会说不会动的孩子,我们就是能感觉到他们需要什么。母爱就是有这样的神奇功能。
当科学育儿的经验行不通的时候,遵循母爱的本能就好。
03.
相信顺其自然
自然这个元素永远存在,一株苹果树,到了那个时间,就会长出枝叶,开出花朵,结出果实。
孩子也一样,他早晚能学会走路,吃饭,上厕所,自己睡,要根据不同的孩子来进行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成长节奏。
很多妈妈都曾经说过,大宝两岁半怎么引导都学不会上厕所,而二宝一岁半自己就不肯用尿裤了。或者大宝强烈依赖奶瓶,二宝早早学会用杯子喝水。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说句实话,我们那么相信理论真是为了孩子尽早独立吗?大部分都是为了让自己少干点活,不那么累而已。如果还打着让孩子“早日独立”为孩子好的旗号,而去训斥,侮辱,甚至体罚孩子,就太欺负人了。
我建议真正有效的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来创造环境,不动声色的激发孩子去模仿,去练习,鼓励孩子尝试,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顺着自然发展的这条基线安排所有的生活学习内容。
如果在强迫,拒绝甚至是无奈中学会的独立,会让孩子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即便事业成功,但心理上的遗憾没人能弥补。
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不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不强行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就让孩子就像孩子那样张大。
04.
母爱,孩子人生的底色
培养孩子是动态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在逐渐的不断的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这是一种双向的,有互动的,互相成就的成长。
我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常常犯一些错误,一会把孩子折腾病了,一会又把他搞得委屈的大哭。我们在咿咿呀呀的比划中交流,我调动每一个细胞来感知他的表达。我读书,参加课程还有和朋友交流,努力吸收各种信息,努力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我相信这种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将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让他自信,乐观,积极的对待生活。
人生走到三十多,我们知道孩子未来要经历的挫折太多了,升学,青春期叛逆,求职,人际交往,甚至中年危机,即使我们拼尽所有给他们提供更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这条路也必须他们自己走才行。
如果他们在任何阶段遇到苦难的时候能够信任我们,向我们倾诉,寻求解决之道也寻找心理安慰,一定会对一切生活的不如意都更笃定,不会钻牛角尖。
那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幼年的陪伴与教育是孩子们人生多么重要的底色。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我们的童年已经过去,我们的孩子却正在经历。你希望有怎么样的父母,就该努力去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