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双城记》

读《双城记》

作者: 山谷野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3-12-29 15:25 被阅读0次

作者查尔斯 狄更斯(1812-1870),出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朴茨茅斯,一个海军小职员的家庭里,八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男孩中的老大。12岁因为欠债全家入住债务人监狱,他出来打工,做过最底层黑鞋油作坊的童工,律师事务所当过学徒。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在小说中出现的鞋匠和法庭开庭的场景,这些都是他经历中熟悉的。

17岁他进入伦敦民事律师法庭担任速记员。19岁任报社记者开始投稿。24岁时出版了每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办报纸,喜欢戏剧,朗诵,和安徒生是好朋友,在他们家住了一个月。

这部《双城记》就是他跟孩子们排演戏剧时听说了一个年轻人为情敌去死的故事,心中大为震动,于是开始酝酿这部小说。

主题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之间的故事,包括贵族对底层人民的欺压和底层人民的反抗以及一个年轻人为了爱情顶替自己的情敌上了绞刑架,让他心爱的人获得幸福。

我和这部小说可以说相见恨晚,甚至因为入选了高中英语课本让我与它失之交臂。本来我对这种带有悬疑且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没有抵抗力,但是高中课本节选的一段恰恰是贵族兄弟强占民女那段,让我误以为这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便没有感到有多大兴趣。

十来年后看到了这本小说,直呼读得太晚了,原来这么精彩,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读它的惊艳感觉。可以说,它是经典小说里很吸引人的一部,很多素材在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下,到现在看来都很吸引人,没有让人觉得老梗俗套。

这部小说在我看来有几点最精彩的地方:

1,性格鲜明有趣生动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生动的刻画,尤其是马奈特先生、洛瑞先生、普罗斯小姐、杰里,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有各自的语言,用在他们身上的形容词也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定位。

洛瑞先生在外屋用相当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望着杰里。在他的注视下,这位本分生意人的神态实在叫人不放心。他轮番用一条腿支撑着身子,不断变换姿势,仿佛他有五十条腿,正在全部一一加以试用。他专心致至地细看着自己的指甲,可是当洛瑞先生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时,他就用一只手虚掩着嘴,古怪地干咳一声。据说,心胸坦荡的人是很少有这种毛病的。

这段话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从第一次读就喜欢且印象深刻。他前面的行为暴露了他是一个盗墓人,这时作者用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了洛瑞先生的正直和杰里的心虚。

仿佛有五十条腿正在全部一一加以试用,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非常有画面感。

狄更斯的语言好象绿洲上肥美的水草,读了以后感觉在平时生活中匮乏的语言之外尝到了一顿文字的饕餮盛宴。

这段话也看到杰里的可爱之处,因为他以前对老婆的粗鲁态度引起的反感减轻了很多。这也是塑造人物很重要的一点,人物不是非黑即白,而立体饱满,真实可信。

2,狄更斯特有的幽默犀利的语言,极尽讽刺之能事。

在台尔森银行各式各样幽暗的大橱小柜之间,一些年迈老头郑重其事地在办公。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要把他蔵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蔵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只有这时候,他才能出头露面,神气活现地翻看大账本,才能穿着短裤和皮护腿正式成为该行的一员。

这是对英国伦敦一家大银行的描写,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闻到这家银行散发出来的发霉的味道,从银行可以反映出社会现状,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腐朽衰颓。把年轻人藏到老再加以任用,是一种对银行的按资排辈体制的抨击。

要把那不胜荣幸的巧克力送入大人口中,得用四个壮汉。这四条汉子浑身上下都装饰得金光灿烂,他们的那个头,也遵照大人提倡的豪华派头,认为衣袋里若是少于两块金表就会活不下去。第一个壮汉侍从负责把盛有巧克力的壶捧到大人跟前;第二人用他随身带来的专用小勺子调搅巧克力,使之起泡沫;第三个献上那备受恩宠的餐巾;第四个(就是有两块金表的那位)则把巧克力从壶里倒出来。在大人看来,这些侍候他的人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否则他就不能在这令人羡慕的天下雄踞高位。如果他喝巧克力只有三个人侍候,这种不成体统的场面,就会让他的家徽上沾上深深的污点;如果是两个人侍候,他就得一命呜呼了。

这段则是描写侯爵喝一杯巧克力的情景,极具代表性的狄更斯式的讽刺风格。用那种调侃和夸张的语气写四个人侍候侯爵喝巧克力,体现了当时的贵族不可一世的地位和傲慢之气,与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从文字中嗅到上层统治阶级极度腐朽和行将就木的垂死气息,也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的暴发作了极好的铺垫。

3,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部小说很多地方都使用象征手法。如回响着各种脚步声的街角,露西小姐把所有日子里的快乐都编进了金线中,那个洒了葡萄酒永远擦不去的红色,那群像海浪一样涌向巴士底狱的人们等等。

4,对比反衬的手法也屡见不鲜。

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爱与恨。一边是英国伦敦充满爱与温馨的马奈特一家,一边是法国巴黎代表着底层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刻骨仇恨的德发日酒馆。我们看到了大多数人心中存在的那种对于爱的执着、真诚和无私,也看到了底层被剥削阶级压抑已久的愤怒和仇恨。

还有斯特里弗先生和卡顿在一起工作的状态,像狮子与胡狼。一个坐在沙发里手里端着一杯红酒望着炉火细品慢酌;一个用冷水泡过的毛巾搭在额头奋笔疾书。卡顿先生极有才华,却在幕后努力工作,功劳让别人去拿;他爱着露西小姐,,直以最后为情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让秘书所爱的人得到幸福。

5,精心构思的情节安排带有浓厚的悬疑色彩也是吸引人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医生被无辜地送进法国巴士底狱关了十八年后被释放,一个悬念就此产生,围绕法国德发日酒馆的雅克党们的活动和英国马奈特医生和女儿的家庭生活展开,巧妙地在两个城市之间穿梭去体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马奈特先生、德发日、达内、德发日太太之间又有着某种重要联系,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已经脱离了普通爱情故事的窠臼,融入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社会主题,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的一面。

这部小说是一八五九年前后创作的作品,已经一百多年了,可是今天读起来依然被深深地感动。可能其中的一些对话让我们感觉在生活中似乎有点生硬,但是它里面传达的爱与恨,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依然让我们动容。

相关文章

  • 重读双城记(1):一丝不苟做批注

    前年开始读双城记,很难。 中途一度放弃, 于是开始读傲慢与偏见,小妇人。 有对比才知狄更斯永远的神。 双城记越品越...

  • 《双城记》A Tale of TwoCities阅读笔记

    《双城记》A Tale of TwoCities阅读笔记 读《双城记》的最后一章时,和女儿在家附近的小森林。当时女...

  • 读《双城记》

    现今的文学批评总是把过多的视角放在作品的思想性上,而极少较为纯粹地从文学性给予作品足够的肯定。当然,我丝毫不怀疑思...

  • 读《双城记》

    看这本书,是因为一段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

  • 读《双城记》

    亲情,爱情,友情,善良,在法国大革命的暴虐中彰显得那么的可贵,但一切都遮挡不了卡顿上断头台那时候的光环,那种爱,超...

  • 读双城记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

  • 读《双城记》

    在这个背叛、出轨、离婚屡见不鲜的年代,我却在不合时宜的看着狄更斯的《双城记》。 这个世间真的有这样的爱吗?打死我都...

  • 《双城记》:一奇,二城,三高尚

    昨天下午闲暇无事,也不知道要做什么,突然发现自己手边有一本《双城记》,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双城记》这本...

  • 读«双城记»有感

    看了«双城记»,更喜欢里面的男二卡顿,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最后竟然甘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更喜欢他的聪明才智,低调内敛...

  • 读《双城记》有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双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xs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