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清谷间,今天我们来聊聊敷衍吧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模式,就是敷衍。真的断了吧,又不想断。不断吧,相处起来不知道怎么得就还是有点想要逃离,犹如鸡肋的感觉,食之无味,弃之不舍。所以就卡在中间,开启敷衍模式。只因为,有所顾忌。两边儿都想有个完美的结局,在中间地带寻求平衡中,于是乎,拉扯开始,这其实也是拖延的一种,我就站在中间,两边儿都占着,不进不退的,寻求两方安稳,甚至还会觉得只要这样耗下去,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如果不变好也行,至少不要再往更坏之处发展了就好。只是,事情真的会这样吗?不会的,逃避是条件反应,是保护机制,可千万别被大脑制造的这些幻象给欺骗了。重复旧的行为不太可能出现新的结果。
所有我们运作的模式,结果都是要自己承担的。敷衍真正的背后原因是,有个结果,我们不愿意接受和承担,逃避面对那个我们所谓“不好”的果。逃避去看,敷衍成功,会在这个所谓“不好”的果上加码,当某一天,这个码加得大了,最后一根稻草,会因为一件极小的事儿,点爆。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当我们看到自己身上有一些不被主流所提倡、认可,甚至批评的特质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不必要自责。因为,人都会这样,正常人都会这样。我们需要区分自己的条件反应和回应。比如,今天工作一整天,我累死了,我很烦躁,很累,很想敷衍了事。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正是因为之前有过度的认真消耗,过度的想要寻求两方都好,所以才会有这些感受出现。敷衍这个模式,是条件反射,所有条件反射的模式、情绪、感受和感觉,我们都不需要自责。我们只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梳理自己,然后再选择如何回应。是放下它,休息一会儿,等我缓一缓再重新找到感觉后再做,还是继续敷衍。条件反应是过去的积累,而回应是看到外界、看到自己条件反应后的自由意志下的主动选择。
我们人最大的自由就是在遇到事情和自己的条件反应间能够拉开一个空间,让自己的自由意志得以存在,选择一种不受两者干扰的态度来回应,这便是我们最大的自由。无论你遇到何事,都有自由选择用何种态度来回应的自由。转述弗兰克尔的大致意思,原话我忘记了。背诵原句是我最不擅长的。我有种回到高中语文考试场景的感觉,我看到了自然浮现出来的感觉,我选择去连接和释放我考试的紧张感。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