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

作者: 知行不易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8:28 被阅读0次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 ,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 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极有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 ”的山中 ,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 ”。这里当含有双重意思 :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 ,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 “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 不知今是何世之意 ,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束 。到此,“太上隐者”的形象完 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 ,有余味难 。”(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 ,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 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使人产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相关文章

  • 太上隐者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

  • 2018-09-14

    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答 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 46 太上隐者《答人》  真正的隐士这么活

    46 太上隐者《答人》| 真正的隐士这么活 熊逸 2019-1-8 46 太上隐者《答人》| 真正的隐士这么活 转...

  • 46 太上隐者《答人》| 真正的隐士这么活

    46 太上隐者《答人》| 真正的隐士这么活 熊逸 2019-1-8 46 太上隐者《答人》| 真正的隐士这么活 转...

  • 静看•千家诗之三十九

    答人 太上隐者(唐)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唐代隐士,姓名及生平不详,隐居...

  • 寒尽不知年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

  •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五绝,概以余味胜。读太上隐者《答人》其诗,...

  • 《答人诗》里的隐者世界

    作者:太上隐者。按古今诗话云: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原文:偶来松树下,高枕...

  • 读太上隐者《答人》

    松下卧初秋,风凉空山幽。 未生禅道心,山静忧不休。

  • 答人 唐 太上隐者

    答人 唐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上隐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yn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