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业结束到现在,掐指算来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打卡,虽然这半个月没有打卡,但是内心里总归不平静,今日又拿起书来研读,心里反倒是很平静、很充实。
作为一个有着7年教龄的教师,走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无外乎是这一年的时光,课堂中的高光时刻并不多。印象中是上学期评讲卷子时,有一道选择题我自己提前做的时候就做错了,然后评讲试卷时我明确告诉同学们:老师做错了,你能教教我吗?没想到这个难题的讲解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们特别聚精会神听其他同学讲,听我的补充,甚至下课铃响了也一反常态,都在教室里演算不肯下课,而我们班是全校出了名的活泼班级,上课爱插嘴,教室里一直嗡嗡嗡的班级,当然我们班孩子也是这几年少有的特别聪明的一群;这样的高光时刻昨天的数学课堂又出现一次,昨天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把书上的知识点简单梳理之后,开始做练习题,1.2题都比较简单,但是第3题就比较难,是其他试卷的思考题我给抄过来,本想做个拓展,能理解的就理解,理解不了的就算了,谁知借助画图,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都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课堂中一度全是笔在刷刷写的声音,当然同学们对题的理解效果也比我预想的要好。孩子们表现的好,我也很起劲,下课了都还在研讨这个题到底有几种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明是难题,为什么比讲简单题的课堂效果要好呢?讲简单题的时候会的同学已经会了不想听,不会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也不听。为什么呢?苏氏在第21条建议中指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才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认为这两节课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达到了教育学循环的最高境界—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在讲题之前就明确告诉孩子们:这个题很难,只有爱思考、多读题的孩子才能解决问题。解题之初放手让孩子们去试错,每个人都对题目有所思考,然后老师点拨,指出问题所在,激发孩子再去探索正确答案。最后在黑板上向全体同学展示,孩子们都体会到了一种获得成就感的喜悦,自然就没有心思跑神了。
而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就,获得自尊感,也是教育学困生的法宝。那么如何让这种高光时刻在课堂上多出现呢?魏智渊老师说:“获取自尊心的核心路径,乃是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地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所克服的困难越大,成就感就越强。而协助学生克服具体的困难,这需要教师既深刻地理解知识,也深刻地理解学生,并拥有相当成熟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就是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包括:1.无限地信任和热爱学生,建立润泽的师生关系。2.洞察学生当下面临的真实问题,采取实实在在的专业策略协助学生突破困难;3.不断通过外部评价协助学生修正自我评价。4.鼓励和协助学生不断地增加挑战困难的难度与长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