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独白,以海浪的节奏均衡地出现或消失。弗吉尼亚伍尔夫总是把手伸向她内心的魔性之树,从刹那变化造作涓流的树枝上抓住一些树叶,把树叶拼凑起来,变成了文字。这是我读她的第二部作品《海浪》。
魔性之树在唱歌,透露出带有魔性的文字,以文字之名行窥视之事,闪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的身影。具有诗歌特征的散文,它像戏剧又不是戏剧,文字密切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个人的心灵和一般的观念关系,沉默状态中的内心独白,像生生不息的海浪,自由自在地生成,不需要解释与解构。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曹元勇
出版年:2012/5/1
页数:270
定价:28.00
装帧:精装
丛书: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9787532757459
“我的心在我的粉红色上衣里面不停地跳动,就像这些叶子,虽然没有什么使它们动,却仍在一个劲儿地晃动。现在我闻见天竺葵的气息,我闻见泥土的气息。我舞蹈。我细语。我像一张撒开的光线织就的网将你罩住。我浑身颤抖这扑倒在你的身上。”
对于修辞来说,是一种技巧,但我们依然要认识到修辞不像是田间的杂草那样随处可见,大部分都是在摹仿或乱写,好的修辞手法真的很难看到。翻开《海浪》被修辞语句震惊,魔性的,诡异的,梦幻色彩的修辞手法。我称之为“魔性之树”,当我们看到泥土,爱情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泥土,爱情,然而作者还看到了其他的,看到了光合作用,看到了泥土被水浇灌,虫子在里面爬动,看到主人公看到泥土,闻到泥土后的情绪变化和波动。这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我暂且称之为一种联觉能力。但没有[童真]是无法发现这些的。
《海浪》故事提炼出来就很简单,六个人的一生,六个人从童年讲到他们暮年,充满琐碎的,日常生活碎片。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被同学欺负,恋爱,被老师骂等等。这也是伍尔夫的特点,在《达洛维夫人》中依然如此,像拿着放大镜去看生活,记录家长里短,出门了,去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细节描写,放慢节奏,填充情感,一不留神,就会出戏,读者的大脑跟不上节奏。
我恰恰觉得这是作者神思敏锐的地方,之前有看过LSD药物的书籍,很多人嗑药了之后,感觉世界周围放慢了,伍尔夫好像也是如此一般,不需要嗑药就能进入这样的心灵奇异状态。某个程度看来非常让人羡慕,但随之而来的是她的抑郁,自杀,脑中幻觉的烦扰。
“我想表达的只是心灵的奇异状态。我想剔除所有无关的、呆板无聊的多余词,将这个瞬间完整地描写出来,不管它包含着什么。”
写过戏剧明白独白是最难写的,每个人心中对世界的投影,要具象的表达出来,那种刹那间的感受,一个个身不由己地灵魂在尘世中讲述体验和感觉。伍尔夫的魔性之树不仅带来了神奇的叙事能力,还让她能对一个事物在不同角度的映射一览无余。对生命、时光与死亡种种的思考,让现今的通俗小说相见惭愧。
“我在劝说她的同时,也在劝说我自己的心灵。因为生命不是单一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男是女,是伯纳德,还是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或者罗达——我们全都奇怪地彼此交融在一起。”
“我用马刺踢着马。哦,死亡啊,我要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
我厌倦了词,那不是语言。
我走入海中,那里没有词。
海浪声音从四面八方展开。
意识的缝隙处,
呐喊和咆哮,
没有,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今年读过想留在身边,乃至改编成剧本的故事,不管怎么说,都已经结束了,顺着脑海中的声音一路往下,迅速跌落,眼前闪过的影像奇迹般的定格,儿童年幼时一幕幕的象征,我无法阻止,连成了电影。记忆的幻景,在脑海欢腾,雀跃流入内心的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