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么?
我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谁真的懂得。每一次看到这个字眼,我都觉得阵阵茫然。一个人就这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了?徒留下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然而,不用很久,一切都会消逝。有什么能够证明你曾经来过呢?
和“死”一样迷惘的是“生”,存在与灭绝,是亘古的怅然。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这是大多数人的意志,是大多数人当时的主张。人们认为,“该犯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该“依法判处死刑”。
可是,在听到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有多少人是怀着将邪恶绳之以法的快然?也不为它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心里不知作何感想。张妙死了,药家鑫也死了,一切都结束了,余了一声怅然的长叹,不明所以。
我不是很明白,中国为什么还保留死刑,以命偿命的观念已经如此根深蒂固了吗?我们能想到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剥夺生命吗?我以为,这个刑罚,最大的痛苦是留给亲人的,对于死去的人,或许心有不甘,或许心存愧疚,可是,的确是“死了一了百了”,然而仍然生存的人却要生生背负至亲从自己生命中剥离的痛苦。
我能想到的最大的惩罚是活在自己良心的谴责之中。有些过错是无法挽回的,但也是一时冲动的。对于药家鑫来说,那一刻,主宰他的是恐惧。有一句话说,“不能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去神话它。”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张妙的离世而去妖魔化药家鑫。
中国人是重感情的,礼义孝全,几千年来一代沿袭一代的传统美德没有错。对弱者抱以同情,站在弱者的角度思考也没有错。但是,面对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有准确的判断,情感的诱因下往往容易流失准确。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那么便得完全摒弃情感,可这是不可能的。《金刚经》中有一句话“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准确和公正,但可以尽可能的做到。念头出现时就察觉,察觉了就不轻易跟随。这样就尽可能减少了因为情绪波动而流失的“真相”。
——2014.05.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