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刚到家,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一条信息赫然传过来。看到信息的第一眼,老实说,是被兴师问罪的感觉,连个“老师”也没有,想想也好笑,瞧,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啊,这个时候还惦记着人家没叫老师呢?
“孩子脸上的伤怎么回事?”还能怎么回事?两个孩子打架留下的呗,这是第一反应,几乎要脱口而出。
打住,暂停!这样的感受和反应对吗?是真相吗?以这样的感受和反应,直接去回应家长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情绪是可以被传递的,也是可以被感染的,在这个时候更是能够一触即发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也许家长不是来找我兴师问罪的,只是要了解事情经过的,毕竟是孩子,有时候未必表达清楚,问老师了解情况,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这样一想,浮起的一点小情绪烟消云散,于是接下来的沟通也能心平气和了。尽管知道是这个孩子先动手,可是面对家长的不舒服,进行换位:如果是我的孩子,看到孩子脸上的抓痕,一定也会心疼,一定也想为孩子讨个说法,这才是亲妈啊!果不其然,就是来问询情况的。
换位到,才能理解到,理解到,才能传递到,让对方感受到,感受到才会有合作的可能。
是的,家长和老师,从来都不是敌对关系,不是对抗,而是合作,是同盟,因为有孩子想维系,才有了这难得的缘分。
有胡搅蛮缠的家长,但更多的是通情达理、明是非的家长,愿意和老师携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有沟通才有合作,有合作才有改变的可能。学生如此,家长亦如此,而这沟通的前提就是能够心平气和,找到自己的立场,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的合作方式,建立同盟。
感谢我们的家长,事情最终圆满解决。也让我更加坚信一点:遇事学会憋三秒,尤其是意识到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按下暂停键,让真相飞一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