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分享给父亲和姐姐看,然后让他们会我讲讲他们的想法。
这样我就可以了解到读者眼中的文章是什么样的。
最近,父亲说,你写的文章越来越不真实了。
他让我多写写自己所感,自己经历或是身边人正在经历的事情。由心而发的内容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我本来有点不服气,我想到的故事也能触发我所感啊,而且我感觉我这个小白阶段分享日常想法似乎没什么人看,反倒是那些不真实的故事带来了阅读量。这样的想法有些功利,有些浮躁,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实用的。
然后,父亲又一番话让我无话可说。
“幼稚地表达周边所见所闻都是有灵魂的文章,想当然的硬憋出来的东西不能打动人心。”
“学着朴素点,用大众的语言写几篇看看,不要沉迷于哲理与句子的优美,那样会显得空洞和白雪。”
“还有要想写出好的文章不单单是灵感,更要有一颗向上光明豁达的心,要会发现人所不见,人都可见的东西。”
我顿时觉得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文章的灵魂,朴素的语言,光明豁达的心,人所不见又人都可见的东西。
这些都是我不曾注意的。
可是,这些东西一闪而过,我并没有理解在实际写文时应该怎么处理。父亲说莫泊桑写短篇小说的成就来于他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可是我该怎么去在生活中能够观察“人所不见人都可见”的东西呢?又怎么去找那种共鸣呢?
晚上,读书的时候,我专门又去看了前段时间看的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自己参悟不出来,这本书里他的一本小说散文集,自己参悟不出来,就去借鉴一下吧。
这次,我仔细地带着目的去重新读了其中第一篇文章《纺车声声》。
“每天晚上,我要是读书,母亲就纺着线陪我;她要是纺线,我就看着书陪着她……每当我看书看得身疲意懒,就走出门来,站在台阶上看着母亲纺线,那‘嗡儿嗡儿’的响声,立刻给我浑身一震,脑子就清醒多了,返身又去看书。”
读完这一段,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那样清贫的年代,母亲在月光下纺线,孩子在烛光下看书,彼此陪伴,彼此支撑的情景。心中别是一番滋味,几分萧瑟,几分感动。
突然,我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贾平凹先生建立起来的与读者的交流,这就是共鸣吧。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我却感同身受。
原来只要写作者赋予了足够的真情实感,用最平凡的文字写出的最平凡的故事也是如此打动人心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素材呢?来着时间不到二十年,最开始几年是连记忆都模糊的无知奶娃,后面又是好几年不知世事的优质小鬼,这样折合下来,没几年留在脑海里。
然后我又读,发现贾平凹老师写“小学”,写“敲门”,写“花钱”,写一砖一瓦,写一言一行。每一篇都扣动心弦,令人深思。
原来是我不曾在意,自然就没有记忆。
原来万事皆可入文,只是需要我们善思善辨。
原来所谓的“人所不见人都可见”就是这日常小事,将人都可见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思考感动,便是人所不见了吧。
我想我应该是懂了一些的吧。
我总是感觉自己的文章很受束缚,像是有看不见的枷锁,写作路上,我还是任重道远。大概多阅读,多练笔,多复盘,才能突破桎梏,在逼仄的小路上看见一点豁然开朗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32135/5f574535e880ae3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