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
今天是社会认同。
首先,案例导入:
“罐头笑声”
为什么我们会对着打了机械笑声鸡血的喜剧节目笑个不停呢?
要揭示为什么“罐头笑声”有这样的作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另一种强大影响力武器的性质: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队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和其他影响力武器一样,它为我们判断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与此同时,选择使用这条捷径的人,也很容易遭到沿途伺机出手的牟利者的攻击。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明显是伪造出来的笑声也出现了这个反应。不知怎么回事儿,幽默的一个空洞特征--笑声跟幽默的实质一样管用。第一天提到的火鸡和臭鼬的例子很有启发意义。
就好像"叽叽"声能刺激火鸡妈妈的哺育行为一样,预先录制好的“哈哈”笑声也能刺激我们发笑。
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这种心态在很多场合都会遭到利用。
比如,开始营业前,调剂师会在自己的小费罐子里放上几张之前客户给的票子,给后来的客人留下一个印象:把钱折起来当小费是酒吧里司空见惯的礼貌行为。
教会募款员也会在筹款箱里放上一些钱,以期产生同样的积极影响。
传教士也有一套广为人知的做法,他们在听众当中安插“托儿”。到了特定的时间,这些托儿就走上台做见证或捐款。
一些夜总会的老板会在会所很空的时候,故意让门口排气长队,为自家夜总会的质量制造可见的社会认同品牌。
总结下社会认同原理,“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所有的影响力武器都有适用条件,在有些条件下,其效果好些,在有些条件下效果差些。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现代生活--尤其是城市的冷峻,把人变成了铁石心肠,他们成了“冷漠社会”的一份子,面对同胞的困境,他们表现的无情而又麻木。它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到多元无知效应。
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无知”状态,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累积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
旁观者的普遍冷漠态度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认同导致的。
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又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
所以,西奥迪尼先生在《影响力》书中写道:第一个原因是周围有其他人可以帮忙时,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别人帮忙,结果人人都没有帮忙。第二个原因是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上,每一个人都镇定自若地观看其他人的行动,并想参照他人的做法行动,因为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大多数人做的就是正确的(这里便出现了大多数人观看就是正确的观念)。但是人们却忘记了其他旁观者恐怕也正在寻找“社会认同”,虽然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镇定自若,但都是假的,人是很善于伪装的。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即使人觉查到周围的异样,多数人也会在观察,侧耳倾听了周围人的反应后在作出自己相应的反应,以避免在公众场合作出令人尴尬的举动。
社会认同原理当然不仅仅指这一方面,本文特别提及这一点是想提醒大家,当我们在公众场合遇到危险时,为避免社会认同原理造成的被冷漠视之,唯一的办法是,采取措施消除社会认同原理带来的不确认性,在我们还有意识和行为能力之前,确定地准确地告诉某个具体的人你需要他做什么,比如看着某个在场的人说“穿蓝色格子的,打120”。当个人被明确指定赋予某种责任,往往能被有效执行,从而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求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