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础理论,向外延伸。
教育学有两个行为主体,一个是老师,另外一个是学生。教侧重于老师,学侧重于学生,还有一种形式是教与学互相促进。三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现代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的教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那么教师理所应当的就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全放给学生,首先学生要有兴趣来使用主动权。也就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里的欲望可以分为三类:想知道某种知识,想参与某项活动,想学会某项技能。
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之后,教师应该干什么?如果是不需要经历探究的记忆性知识,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如果是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自己学会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如果是有难度的知识,学生有必要进行探究,那么老实要负责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和支架,绝不能信马由缰。
稍后的主动权回收。就是要验证一下学生是否记住了刚才老师所讲的知识。在交流活动中,分享补充完善了知识。在探索中是否发现学会了技能。
基于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把主动权放与收的框架设定为。激趣,下放和回收。也就是开始过程和结束。一个闭合的回路。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在确定学习目标后,不是紧接涉及学生活动,而是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再好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组织形式,都无法产生效果。
下放主动权,分两步。一是明确相关内容,2是搭建下放支架。支架可以有互动支架和探究支架。互动支架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比如对话交流。探究支架分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对某个问题或活动开展探究。
最后的回收,是对以上所有学习活动合理性的最好证明。
如果这三个环节是其中一环,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学生活动混乱。课堂热闹,但考试是凄凄惨惨。
主动权如何下放与回收?
讨论的是教师为实现,主动权在放与收,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策略。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下放前的准备,主动权下放策略和主动权回收。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方式。
主动权下放前的准备,发生在课堂教学前。讨论的是教师质量,教学方案所采取的策略,它涉及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以便确定学习目标,如何设计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以及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和活动后的成果依据,最后提供课程纲要与教案的一般类型。
主动权的下放,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的是,教师为实现上述教学方案所采用的策略,那么老师该做些什么呢?可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种策略。主要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角色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行为,这种行为是以目标或内容为定性的,它包括教师的呈现,对话与指导三类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指,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中发生的教师行为,它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定向,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等。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序,进行创造条件。这就是实现教学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它主要涉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与预防。
那主动权下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主要学习行为,辅助学习行为与课堂学生行为规范。主要学习行为分为生生自主和师生三种活动组织方式。主动权下放时,所有使用到的课件,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对于辅助学生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规范学生行为,会使课堂秩序井然,组织条理。
主动权的回收,发生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讨论的是教师或他人获取与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的策略,它主要涉及如何基于评价文化开展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