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语
继续说《传习录》上卷陆澄篇,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这句话意思是一一阳明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便是立志。上篇讲到“主一”也就是要专注一个天理,这篇讲“立志",还是要念念不忘天理。阳明先生特别提倡要立志,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的四条学习方法: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第一条就是立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足见他对立志的重视。但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立志,而是立什么样的志,也就是要立做圣贤之志,要立“存天理、灭人欲″之志。何谓“天理″,天理即良知,也即人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下面文中,阳明先生接着说道“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也就是说:心中常存天理之念,不断修养自身便会逐步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也都只是从这“天理"一念存养、扩充开来。孟子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善、信、美、大、圣、神皆从天理一念生发出来,所以阳明先生说: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天理,从而追求圣贤之道,也就是明确人生的目标与方向,持之以恒,必有所莸!志不立,不行;志不对,也不行!(朱玉昆)
看朱老师立志说有感:这个志就是万物一体之仁,也就是由孝展开的泛爱众,而亲仁。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这个志和良知是同维度的,无所不覆盖,没有死角。致良知的过程就是达志的过程。从致良知到良知是不断趋近于圣人的过程,也是志向被无限趋近于实现的过程。因为从阳明先生的理解立志就是行,因此从立志开始,就是知行合一的开始了,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ing,但在立志做圣人之前,需要先格物弄清楚圣人的定义,使命,以及如何做到。这个结合朱老师的近来讲解,12岁立志,对于少年阳明这几个问题还没有清晰认知,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为国为民他是很清楚的,少年沉溺于玩任侠骑射是为了保境安民,所以才15岁巡视三关。后经父亲教导,投心于儒学,致力于科考,也是希望通过学而优则仕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谋福祉。而结合《青年王阳明》则能够更好理解他探索成圣之志的心苦历程。在18岁拜访娄谅得知圣人可学而至,在贵州龙场明悟心中有天理,也是在换位思考,如果往圣在他这个境遇会怎样应对时而明白,所以这个志是自从阳明先生立了之后就没有离开他的思想的,并且是他一直探索顿悟的动力,并贯穿一生。这个志也由最初的模糊到后来的逐渐清晰。随着良知的呈现而与志相和,反过来这时候的志又如规矩一样成了一种自觉,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