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收获
1.厘清概念关系,为园本需求辅路
让我对课程的产生,对园本化课程,区域性课程,特色课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清楚他们具有哪些形态,可以利用物质与非物质财富来发展哪些形态的园本化特色。哪些是适合我们的,我们向往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要做园本化课程,要做园本特色课程,首先要对各中的概念清晰,才能真正做到课程儿童化,是前提,非常重要。
2.反思课程价值,为儿童发展奠基
一个课程好不好?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需要回过头来反思儿童能获得什么?这些收获的产品是儿童目前真需要的吗?过程中是不是遵循孩子的学习方式?他的副作用有没?有没有其它可替代的课程?
3.问题导向教研,让老师主动学习
欣赏孙老师的教研方式,总是以精简的几个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与分析。让老师对这些问题自己先去思考,带着疑惑,带着问题与孙老师的观点碰撞后进行同化与顺应,能理解更深,感悟更深。
二点启示
1.后审议六步法,让我们课程走的更远
以前看别人的课程,常常是凭感觉,从没有体系去看一个课程。孙老师的后审议“6”步法,让我在判断一个课程的好坏有了抓手,我们老师如果在一个主题后能这样去后思,进步会非常大。
2.课程的儿童化,让我们不忘幼本初衷
一直觉得不一定是幼儿生成的就是叫儿童视角,成人觉得对儿童有价值的也可以做。但是重点是信息加工很重要,任务处理很关键,如何让大自然大生活的课程儿童化,如何从儿童视角去换位与共情,如何通过一个个有思考过的课程让儿童能收获幸福,是需要我们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初衷,而不被商品化蒙住双眼。
一点疑问
五花八门的课程,五彩缤纷的园本化课程,判断课程好坏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观点,对好不好的标准也不一样,一所幼儿园的发展也很容易被当下的热点左右或被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