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参与学校的一些教研活动及检查,对其中一些现象深有感触,想一吐为快。
一、有些组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每周的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一些备课组深入交流,讨论热烈,确确实实做到了“研”。但也有个别教研组东拉西扯,说东道西,聊得不亦乐乎。看到检查集体备课的来了,这些人就慌忙找一课来几句空话套话,检查者一走就又书接上回,有的甚至会立即解散。
二、“天天公开课”中个别听课者为凑节数应付了事。
一般学校都会规定老师一学年要听够多少节课,但有些学科本组讲课人员少,于是就去听其他组讲课。说实话,只要认真听,任何人的课都会给人带来启发,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怎奈有些老师去听只是为了凑节数,却并不认真:要么去的晚走得早,要么听课时凑在一起嘁嘁喳喳,影响别人听课,更有甚者会有人老僧入定无片言入耳。让人悲叹!
三、“青蓝工程”作用堪忧
学校教师队伍庞大,代课教师众多,“青蓝工程”应运而生,“传帮带”效果良好。但本学期的效果却大打折扣。一是因为本学期因疫情影响时间短,老师忙于上课复习,无暇他顾;二是因为代课老师要为招教做学习准备,无心顾他。这就使得“青蓝工程”看似活动轰轰烈烈,其实效果大打折扣。
仔细想想,造成以上个别现象的原因何在?
其实,个别现象的存在却折射了诸多问题。
一、老师事情过多,疲于应付。
本学期时间短,但各种检查和填表却并没有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不了的只好应付了事。特别是“青蓝工程”、“天天公开课”、“教研组展示课”搅在一起,说是不乱,但由于一些老师的调课却难免不乱,自然也就造成忙乱心烦,再加上测体温,查卫生,查作业……应付现象也就自然发生了。
二、理想太丰满,现实却骨干。
有些活动开始设定时觉得无比美好,但一真正施行却是大相径庭,完全乱套。为什么?因为缺乏调研,因为太高大上,不接地气儿,决定活动实施者不太了解一线情况。还因为有些活动只有安排,后续的检查督导却并不到位,于是一些活动就自然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最终夭折了。
教研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去做,并且静心去做,带着兴趣去做才可能成功。而形式主义只会越走越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