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一段恋情,又遇到了一个适婚青年。 怀抱着试试的心态,和对方你来我往的交流。然而,一个莫名其妙的安全区就突然出现了,这个人只能在我的安全区內活动,一旦想越界,我会誓死抵抗; 如果做不到,也会落荒而逃。具体表现为:只要对方的语言和行为指向了“进一步发展”的意图,我就开始产生严重的抵触,甚至反感。但是我并不是对这个人毫无兴趣,甚至也想象过如果这就是那个对的人,以后会有多甜蜜这种设想 。
我把这种状态总结为“害怕与人开始变亲密”,我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这种状态也有例外,除非是自己先有很大好感的人 。)
这种情绪,会让我不知所措,也会让我觉得自己是矫情、事逼、不成熟、过度敏感……
总之就是,“害怕”这个情绪还没处理好,自我 diss的其他负面情绪已经蜂拥而至,把我淹没在里面。
这样分析一下,发现,“害怕跟人变亲密”这个状态,最让我无所适从的可能不仅仅“害怕”
而是我“害怕自己出现这种莫名其妙、说不清原因的害怕”。
这样分析一下,心里一下子轻松好多!
是不是其他的一些让我感觉极端糟糕的场景,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可能,我对那些场景带来的负能量的恐惧,远远大于对那些场景本身的抵触。
这也是不是就能解释为什么我“容易在做事情之前,把困难想得特别严重”,以至于事情还没开始做,我就已经陷入无法自拔的恐慌、自卑的心态中。
这种惯性的应对思维极为严重的拖累了我的执行力,甚至会直接影响事情的走向。
所以对策是什么🤔?
对策是:
理解自己的恐惧、理解自己的焦虑和不安、理解自己明明想做好却又无法确定是否能达到目标的无助。
不要在产生这些情绪的瞬间,去diss它们出现的合理性,甚至要掩饰、压制住它们。
不停的告诉自己:
这些面对新环境、新朋友和新挑战时出现的无力感、焦虑不安和恐惧感,对于一个自我要求较高的人来说,完全是人之常情。
认真记住“情绪可以被掩饰和被压抑,却不能被消灭”这句话。
已经产生的那些情绪,被压抑的越深,越会以一种无可名状的姿态反映出来。甚至自己都无法理解这些反馈代表了什么感受。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的人,“古怪”“孤僻”…的评价,慢慢就都出现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意识中。
自己更加因此自卑,无法正视那些原本是人之常情的情绪。
如此恶性循环往复,古怪便成了真。
其实最初的古怪,只是对自己表现出无能和无助的一种羞耻感,一种无法面对不完美自己的状态
再出现那些恐惧,那些无助的时候,勇敢的承认“我有点害怕”,同时,也要反复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不必过度在意这种害怕的情绪”,只要自知、就不会害怕到“手脚不听使唤”,那就带着这些情绪,强作镇定的该干啥干啥 。
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真的翻越不了的坎,也不必自我暗示“你看你就是不行”来印证最初的害怕是有道理的 ,反而要更加强烈地自我暗示“这个坎儿的出现是我未意料到的,与最初的害怕毫无关系”,然后尽力而为,即可 。
完成的结果能对自己交代的过去,那就更要抓住机会告诉自己“应对新挑战时的恐惧,是人之常情”。
所以
不要被自己的恐惧打倒
不要被自己的恐惧打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