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数理课程一直不及格的人,在当兵期间,居然拿到了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系统工程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就是《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美国奥克兰大学工程学教授。他在网上开设的“学会如何学习”,是在线网络教育平台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所以这本书的方法非常有实践价值。
书中有三种关键方法:转换思维模式、创建知识组块、改掉拖延习惯。让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再害怕和犹豫,而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学习、实践把一件事做的更好。
一、转换思维模式:
所谓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日常活动中大脑所处的状态,有时专注,有时发散。
1.专注思维:就是自己全身心投入一件事,这时,你会有心流的感觉,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极大的提升。
譬如:练习瑜伽的时候,你把所有的意念都放在自己身体的拉伸上,体会竭尽全力的感觉。慢慢地,你的身体越来越舒展,手足所及范围越来越广,心灵越来越平和,当下的整体感觉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柔软。
2.发散思维:就是你的大脑处于松弛状态,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或目标模糊。譬如你遇到一个难题,思考很久却不得答案。这时你抬起头,思绪暂时从困境中抽离出来,眼神定定地、迷离地看着窗外。
其实这时脑子还被这个问题缠绕,而且会思绪万千,随着时间流逝,脑子可能突然会灵光咋现,就像阿基米德躺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一样。
这两种思维各有利弊,主要看你遇到事情的性质。如果是件你熟悉的事,需要精益求精,那么你就要采取专注模式,你应该尽量减少打扰因素,如选择在特定环境和时间,有明确的提升目标,就像刻意练习一样,这样提升效果最佳。
如果你遇到的事情是陌生的或有难度的,那就需要你跳出专注思维,转向发散思维。这样,你大脑神经连接到的区域将更开阔,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这就是查理芒格为什么要求我们进行夸科学习,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因为我们能通过不同领域学到的东西,最终能通过相互验证,看清事物本质,找到底层解决方案。
总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事项,学习并掌握在两种思维间相互转换,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创建知识组块:很多学生在学新知识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每堂课老师都讲了很多知识点,记都记不住。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把这些知识串起来,那每次面对测评都将不能取得好成绩。
而有些学生,却能够把知识掌握的很好,考试起来如鱼得水。差距在哪里?就是因为差学生没有把知识进行组块,只是零星地存在自己记忆中,所以在使用时,无法调取。
组块是根据知识的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集合,从而使大脑释放空间,更高效地运转。譬如,我们学习汽车驾驶,刚开始把各个步骤做分解,分项训练,当时会觉得每项都好难,但当我们把各项练习熟练,并且连贯起来后,你就觉得驾驶是一个简单、轻松的技术活,你甚至能边驾驶边看风景边聊天。
那么究竟该如何构建组块呢?共四步
1.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如上面学习驾驶,如何启动、踩油门、刹车、倒车、转弯、停车这些都是你要学的信息。
2.理解基本概念:就是你要理解这些动作的定义,为什么要做这些,如何做,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获取背景信息:就是你要想,这些动作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需要用到,什么情况下不需要用到。
4.不断实践改进:知识或技能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获取和加强,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才能让它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这样后期我们就能不加思考调取这些知识和技能,更轻松地应对学习或生活。
三、改掉拖延习惯
俗话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但拖延却是人人都将遇到的事,譬如为了冬天多赖床5分钟,而宁愿付出迟到被公司罚款的代价;为了无脑刷剧,把自己工作拖延到半夜才做导致熊猫眼。
为什么会产生拖延?因为即将要做的事令我们恐惧,我们大脑只要想到那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触动痛觉中枢,然后逃到那些令你开心的事上去。
譬如工作中遇到要大开脑门的事,我通常会先找点甜的零食吃,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安慰我那等下要消耗很多能量的脑子,甚至中间还会插进其他容易的事,而对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事一拖再拖。
拖延会让我们成为言而无信的人,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拦路虎,那有没有对付它的方法?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新习惯,只要养成了新的习惯,后期执行就不需要我们再使用意志力去克服拖延症了。
譬如,以前我总喜欢拖延写书评,原因首先这件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需要我们把输入的内容重新组织和思考,并且有逻辑、有顺序地写出来);其次我总想等自己有大块完整的时间进行,因为每篇书评基本字数在1500字左右,而且要想着如何谋篇布局。
但一天中要找到这种无人打扰的时间段还真不容易。即使有,我也想着一天工作很累了,回到家总要让自己休息下,于是先在网上看看视频,听听歌曲,东晃西晃眼巴巴看着时间就这么半小时一小时过了,再然后就想着反正还有明天,结果又拖延了。
所以每次写书评都是熬到最后被赶着完成,其实这种情况内心也是很煎熬的。
当学了《微习惯》,我知道只要开始行动,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人是有惯性的动物,只要开始,基本就不会马上中断。
就像写这书评,只要这个页面打开,手接触到键盘,那么脑子自然就会转动起来,就会有文字被打出来。所以克服拖延的办法就是,思想上不害怕,行动上马上开始。
其次我们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因为很多人的拖延是怕写不好书评,但即使是作家,好的作品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改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这个过程的执行,只要坚持,首先肯定能把任务完成,至于质量好坏,我们可以参考模板加上不断修改再逐步精进。
当然《学习之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譬如如何增强记忆,如何塑造大脑、如何进行自学等等。我想只要大家遵照书中的方法,一项一项践行,一定会让我们学习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更关键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通过书中方法,不断从知道变为做到,从小白变为专家,相信两年后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每一天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