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是…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作者: 阿赛阿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10:56 被阅读0次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本我。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阶段性,这些阶段由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幼儿提供“力比多”的满足来划分。

    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


    埃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构造理论,但又考虑到社会性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的作用。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或危机,即儿童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儿童在每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与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模式。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自主与害羞、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生育对自我专注,自我调整与绝望。


    二、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

    (一、儿童行为的起源)

    1.直接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直接学习中,儿童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重复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儿童通过观察自己的某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形成“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假设,谢谢假设指导着儿童日后的行动或行为。

    2.模仿

    班杜拉认为,模仿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因为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而必须靠模仿。

    分为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表征与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儿童对模仿行为的注意。

    保持过程:注意过的榜样事件必须被儿童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

    动作表征与再现过程:儿童在准确重现榜样行为之前,经常要进行一些尝试错误性的行为。

    动机过程:相应刺激的出现,以引发儿童观察过的榜样行为。

    3.强化

    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直接强化: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

    替代性强化: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

    (二、自我与社会学习)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人试图去做什么自己在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有重要的引导。

    觉得在能力范围之内,会设法模仿;反之,觉得榜样行为超出其能,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自我效能感就会很低,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阻碍其采取积极的行动。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

    1.迄今在某一领域他取得的成就

    儿童也能形成关于自己能力的知觉。如果能够成功地运用于环境,这些成功会导致他更加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因此,父母过分地保护会损害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这会剥夺儿童成功的机会,从而也剥夺了儿童体验成功的机会。

    2.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同伴间比较,儿童通过对同伴能够完成的活动的观察,可以作为自我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xouftx.html